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为什么需要管饲或静脉营养
引言
在重症监护室里,患者往往因为病情危重、进食困难而无法从日常饮食中获取足够的营养。此时,管饲或静脉营养就像“生命补给线”,为身体提供必需能量和营养,帮助修复组织、增强免疫力,提升康复机会。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不仅能改善预后,还能为后续治疗打下坚实基础。
一、肠内营养:利用肠道功能,保护身体屏障
在重症医学中,肠内营养被越来越多地视为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重症患者往往因为意识障碍、呼吸机支持或手术创伤而无法正常进食,但肠道仍然具有部分功能。通过管饲的方式,将营养液直接送入胃肠道,不仅能提供机体所需的热量和营养物质,更能充分利用肠道独有的屏障和免疫功能。这种方式有助于保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减少细菌移位,降低感染风险,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尽早”实施肠内营养是现代重症治疗和外科快速康复(ERAS)理念的核心之一。研究表明,早期营养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和消化液分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减少因禁食导致的肠道萎缩和功能减退。与长期禁食相比,及时管饲能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严重感染、肠道菌群紊乱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这不仅有助于缩短住院时间,也能明显提高康复效率。
然而,“尽早”并不等于“盲目”。在实施肠内营养之前,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情况。例如,当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贸然管饲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甚至引起缺血性损伤。如果存在严重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或穿孔等情况,肠内营养则属于禁忌。此外,在营养支持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耐受性,如是否出现腹胀、腹泻或胃潴留等表现,一旦发现不耐受,应及时调整输注速度或更换营养方案。
肠内营养不仅仅是为患者“输送能量”,更是一种保护身体、改善预后的重要医疗措施。它通过激活肠道功能,维护天然屏障,减少并发症风险,为重症患者的康复奠定坚实基础。正确的评估和个体化实施,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帮助患者度过最危险的阶段。
二、静脉营养:当肠道“无法工作”时的生命支持
在重症治疗中,并非所有患者都能顺利接受肠内营养。某些情况下,肠道功能暂时或长期丧失,例如严重的肠梗阻、大量消化道出血、严重炎症或手术后肠道休克,这些情况都使得肠内营养无法安全进行。此时,静脉营养就成为维持患者生命的关键方式。
静脉营养(又称肠外营养)是通过静脉将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电解质以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直接输入血液,为身体提供能量和养分。这种方式绕过了胃肠道,可以确保患者在肠道完全“罢工”的情况下,依然获得维持生命和康复所需的物质支持。它就像是一条“生命通道”,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
与肠内营养相比,静脉营养在应用上更为复杂和精细。因为营养液直接进入血液,既要严格控制比例以满足人体代谢需求,又要避免因浓度过高或成分不合理而造成电解质紊乱、血糖波动或肝肾负担过重。同时,中心静脉导管的长期留置还可能带来感染和血栓等并发症。因此,医生在选择静脉营养时会综合评估病情,通常只在肠道确实无法使用时才作为主要手段。
尽管如此,静脉营养在危重症治疗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它为无法经肠道进食的患者提供了“最后的保障”,让机体有机会获得恢复和修复的条件。随着医学的发展,静脉营养的配方和技术也不断改进,更加安全、精准和个体化,为更多危重患者赢得了康复的机会。
结语
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不仅是“填饱肚子”,更是关乎预后与康复的重要治疗环节。肠内营养通过激活肠道屏障和免疫功能,减少感染和并发症,被视为首选方式;而在肠道功能受限时,静脉营养则成为关键的生命通道。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恢复时间。随着医学理念与技术的进步,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将继续在危重症治疗中发挥核心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