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胆囊息肉:了解与应对

2025-09-17 09:51:26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高占华

  胆囊息肉是常见胆囊疾病,多在体检中发现。虽听起来有些吓人,但绝大多数为良性,仅少数可能恶变,需科学对待。

  一、胆囊息肉是什么

  胆囊息肉,即胆囊内壁的小“肉疙瘩”,形态多样(小球状、半球形、乳头状等),部分带蒂连胆囊壁,部分直接胆囊壁上长出来。

  二、胆囊息肉的种类

  1.非肿瘤性息肉:比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胆固醇息肉是最常见的,一般是由于胆汁中胆固醇太多,沉积在胆囊壁上形成的。

  2.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等。这些息肉虽听起来可怕,但相对少见。腺瘤是良性肿瘤,长期可能恶变。腺癌:即胆囊癌,多由腺瘤恶变,恶变的风险因素包括:1.息肉直径超过1cm;2.单发病变且基底部宽大;3.息肉逐渐增大;4.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壁增厚,特别是年龄超过60岁、息肉直径大于2cm者。

  三、胆囊息肉是怎么来的

  1.胆固醇代谢失调:当胆汁中的胆固醇过多时,就容易形成胆固醇息肉。

  2.慢性炎症刺激:长期的胆囊炎可能会导致炎性息肉。

  3.其他因素:比如年龄、性别、家族遗传等也可能有一定关系。

  四、胆囊息肉有什么症状

  大多数胆囊息肉是“安静”的,多数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

  1.右上腹疼痛:尤其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会感觉右上腹部隐隐作痛。

  2.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能会有恶心、呕吐的感觉。

  3.食欲缺乏:可能会觉得食欲不振,不想吃东西。

  4.其他症状:极个别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梗阻性黄疸、胆道出血等严重症状。

  五、怎么检查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最常用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方便的方法,可以清楚地看到胆囊内是否有息肉,息肉的大小、位置等情况。先进的超声造影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胆囊息肉的血管结构和血流灌注情况,能有效区分胆固醇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甚至能够早期发现胆囊癌。除了超声检查,还有超声内镜检查、CT或MRI等检查方法。这些检查都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息肉的性质。

  六、胆囊息肉怎么治疗

  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息肉的大小、数量、是否有症状及是否有恶变的风险。

  1.定期复查:如果息肉比较小,没有症状,也没有恶变的风险,一般可以选择定期复查,每6-12个月做一次超声检查,观察息肉是否有变化。

  2.手术治疗:如果息肉比较大,直径超过1cm,或者有恶变的风险,比如单发病变且基底部宽大、息肉逐渐增大、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壁增厚等,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通常是通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来完成的,这是一种微创手术,恢复比较快。

  七、怎么预防胆囊息肉

  1.饮食调整

  低胆固醇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会加重肝胆代谢负担,还可能使多余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并形成息肉,需减少蛋黄、肥肉、海鲜、无鳞鱼、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摄入。

  多食新鲜蔬果:新鲜蔬果含丰富纤维,可调节胆固醇代谢、降低胆囊息肉发生风险,同时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

  2.生活习惯

  禁酒及含酒精饮料:酒精需肝脏分解,会损伤肝功能、致肝胆失调,打乱胆汁分泌排出,可能诱发胆囊息肉或使其增大,增加癌变风险。

  规律作息不熬夜:熬夜影响身体代谢,升高胆囊息肉发生风险,需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按时吃早餐:不吃早餐会让胆汁在胆囊内滞留过久,可能刺激息肉形成或使其增大增多,再忙也需吃早餐。

  适当运动:适度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维持健康体重,降低胆囊息肉发生风险。

  3.定期体检

  高危人群定期检查:40岁以上人群(尤其女性),需定期做肝胆彩超,早发现胆囊息肉、胆囊炎、胆结石等;若发现息肉,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变化。

  及时治疗相关疾病:患胆囊炎或胆结石时,需及时治疗,以降低胆囊息肉发生风险。

  胆囊息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胆囊疾病,大多数是良性的,但也有少数可能会恶变。其关键在于科学判断风险、定期随访。发现后无需焦虑,但不能忽视,需遵医嘱管理。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是预防的根本方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