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尖到针尖:护士必知的院感防控细节
从“指尖”到“针尖”,每一次双手消毒、每一次器械操作,都潜藏着风险。接下来,我们将围绕手卫生、无菌操作、注射管理等关键环节,精准梳理护士必须掌握的细节要点,助您在繁忙一线中筑牢安全屏障。
一、手卫生清洗方法
护士必须在“患者接触前、无菌操作前、体液暴露后、患者接触后、环境接触后”这五大时机严格执行手卫生,以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链。在实际操作中,指缝、指背、指尖、拇指根部及手腕常被忽视,因此每次洗手都要按照标准六步法——①掌心相对并搓揉;②掌心对背并交叉搓揉;③指缝交叉搓揉;④指背在掌心旋转清洗;⑤拇指在另一手掌旋转清洁;⑥指尖与指圈揉搓——确保所有部位彻底清洁。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时,应按压约3毫升于掌心,并双手上下、左右交替搓揉,覆盖手心、手背、指缝、指尖及手腕,搓揉不少于20秒直至双手自然风干,避免快速擦拭以确保酒精充分杀灭病原。
二、PPE穿戴脱卸
在进入隔离或潜在污染区域前,护士应先进行手卫生,然后按照“由内而外、由上而下”的顺序依次穿戴个人防护装备(PPE):首先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确保口罩鼻梁贴合面部,并进行贴合度自检;其次穿无菌隔离衣,拉好拉链并用胶带封口;第三戴上护目镜或面屏,检查护目镜与口罩之间无缝隙;最后戴上一次性无菌手套,手套袖口应覆盖在隔离衣袖外端,避免袖套滑落。脱卸时严格遵循“自污染面先摘除、由重到轻、前后分离”的原则:第一步摘掉手套,掌握外污染面朝外的手套边缘,并翻转脱下;第二步摘除护目镜或面屏,避免触碰外侧表面;第三步脱下隔离衣,从后背向前剥离,外污染面朝内卷收;最后取下口罩,先拉下下缘,再取上缘完整摘除。全过程中要避免PPE外侧与皮肤及衣物直接接触,摘除后立即进行手卫生,并将所有废弃PPE丢入标识清晰的医疗废物袋,防止二次污染。
三、无菌操作规范
在执行无菌操作前,护士需对操作台面和相关器械进行严格消毒,操作区域周边不允许放置非消毒物品。所有无菌物品在使用前必须检查包装的完整性与有效期,单手触碰无菌器械的外层包装,另一手以无菌方式将器械滑出包装,避免器械外缘接触包装边缘。操作过程中,应始终站在无菌区内,双手置于胸前水平位置,避免意外触碰非无菌区域;若发现手套或器械被污染,应立即更换并重新消毒。配液时,先将消毒剂擦拭瓶口,再打开无菌注射器和针头,注射药液时注意针头不触碰瓶口或其他非无菌表面;抽取后如需更换针头,应在无菌状态下快速完成,保持注射器与新的无菌针头密闭连接。整个过程要注意节制动作、轻拿轻放,避免气溶胶飞溅,并实时监测患者及周围环境,确保无菌操作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四、注射消毒管理
注射前,先核对医嘱并选择合适部位,用75%医用酒精棉球蘸取足量消毒液,以注射点为中心向外画圈扩散至少5厘米,动作要轻柔但要彻底,确保皮肤表层所有可能接触针头的区域均被覆盖。消毒后保持皮肤自然风干30秒以上,切勿用手或纱布擦干,以免破坏酒精杀菌效果;若环境湿度较大,可适当延长风干时间以保证表面无残余水珠。注射时拉紧皮肤,针头与皮面保持正确角度(皮下注射45°,肌肉注射90°),迅速穿刺并缓慢推药,完成后立即按压针孔处,使用干净纱布加压止血,不要按揉以免反向污染。使用完的针头与注射器不得回收清洗,必须在保持手套完整的情况下,直接投入离操作台不超过臂长的尖锐物品专用回收盒;该盒应为坚固、标识明显的耐刺穿容器,置于显眼位置,使用量达三分满时立即封口,按规定流程送灭菌或集中处理,杜绝二次触碰和回收风险。
五、结束语
院感防控无小事,从手部清洁到器械处置,每一步都需严谨执行。唯有将这些细节内化为日常习惯,才能在快节奏的护理工作中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安全屏障,让每位患者都能在更安全的环境中获得优质护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