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关于基孔肯雅热那些事:日常防范不松懈

2025-09-19 09:20:10 钦州市钦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钦州市钦南区卫生监督所) 卢艳芬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fever,CHIK)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感染引起,经埃及伊蚊、白纹伊蚊为主的蚊虫传播给人类的病毒性疾病。病原体属于披膜病毒科的甲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也可感染非人灵长类、乳鼠等动物。

  一、始发与流行情况

  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1956年分离到病毒。至2024年12月,全球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大规模暴发和零星病例主要发生在美洲、亚洲和非洲,2025年1-7月,已有26个国家或地区报告病例。2008年我国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曾于2010、2019、2023年分别在广东东莞、云南、浙江等地引发本地疫情,2025年7月,广东佛山再次发生输入病例而引发的本地传播疫情,截止到9月累计病例报道达一万多,7-11月为疫情高发季节。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人-蚊-人”是其核心传播模式。人群普遍易感,患者被叮咬后2-12天发病,在发热前1天至发热后7天内,血液中病毒水平较高,具有强感染性,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风险高。此外,病毒还可通过输入感染者血液或意外接触感染者血液而传播,极少数情况下,孕妇感染后,病毒可通过胎盘或分娩时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6年)。

  三、临床表现

  基孔肯雅热症状与寨卡病毒和登革病毒感染相似,可能出现疾病临床误诊。主要特征是突然发热,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和皮疹,病情一般在一周内好转,但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该病能够引起长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的关节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其临床表现为:

  1.关节痛:为基孔肯雅热的显著特征,可为首发症状。初始为单个或两个关节疼痛,常在24-48小时内出现多个关节疼痛,可呈对称性分布,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远端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疼痛随运动加剧,关节僵硬,晨间较重,可影响活动。

  2.发热:急性起病,以中低热为主,部分患者可出现高热(达39℃以上),可伴畏寒、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等,热程多为1-7天。

  3.皮疹:多数患者在发病后2-5天出现皮疹,常分布在躯干、四肢、手掌和足底,也可累及面部,为红色斑疹、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正常,呈斑片状或弥漫性分布,部分伴有瘙痒,数天后消退,可伴轻微脱屑。

  4.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还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伴触痛、结膜炎等。

  四、实验室检查与临床诊治

  对于急性发热伴多关节疼痛的患者,尤其是近期从流行地区返回的旅行者,应考虑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可能,实施实验室检测原则确诊:

  1.患者症状出现后7天内,采用实时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病毒RNA,结果阳性即可确诊感染;结果阴性,应通过ELISA或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进行(IFA)病毒血清学检测。

  2.患者症状出现后≥8天,通过ELISA或IFA方法进行基孔肯雅病毒血清学检查,IgM抗体约在症状出现后5天即出现,持续数周至3个月;IgG抗体约在症状出现后2周开始出现,可持续数年,间接证明病毒的存在性。

  3.必要时进行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感染的检查,以排除相应疾病。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基孔肯雅热的药物,临床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性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补充液体、服用退热、止痛药等缓解症状。

  五、预防措施

  1.日常生活不松懈:伊蚊活动高峰期为早上6-9点,下午5-7点,如何有效避免被蚊子叮咬成为了防范的关键点。个人可使用驱蚊剂,外出穿着长袖上衣和长裤,室内使用蚊帐等防护措施。同时要及时清理室内外积水,减少蚊虫孳生地,每3-5天彻底更换水培植物的水,定期检查饮水机水槽、冰箱底部水盘等隐蔽处,防止积水,清理天台、阳台及门前屋后的花盆、泡沫箱、废弃瓶罐等容器内的积水。

  2.加强宣传教育不松懈:做好防输入引发本地传播、防本地持续传播扩散、防本地疫情跨区域外溢宣教工作,一旦发生疫情,及时应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