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别乱搬动!急诊科医生教你固定技巧
生活中骨折很常见:老人买菜时滑倒手腕着地、孩子奔跑时摔断小腿、运动爱好者打球扭伤脚踝……遇到有人骨折,很多人会下意识地伸手去扶、去抱,想赶紧送医院。可急诊科医生却反复提醒:骨折后乱搬动,比骨折本身更危险!错误的搬运可能加重损伤,甚至留下终身后遗症。掌握正确的固定方法,才是保护骨折患者的关键。
一、别乱搬!这些危害要警惕
骨折后乱搬动,就像“在伤口上撒盐”,可能引发三大风险:
(1)加重骨折移位。原本只是轻微裂纹的骨折,强行拉扯、扭转时,断骨可能错开、扎进周围组织。比如有人小腿骨折后,同伴想“扶着走”,结果断骨戳破了肌肉,原本能保守治疗的情况,最后不得不手术。
(2)损伤血管神经。骨折部位常伴随血管、神经分布,乱搬动时断骨可能像“尖刀”一样压迫或划破它们。比如上臂骨折时强行掰正,可能损伤肱动脉,导致手臂缺血,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
(3)增加愈合难度。移位严重的骨折,愈合时间会延长,还可能出现“畸形愈合”。曾有患者脚踝骨折后被硬塞进鞋子里送医,最后不仅要手术复位,术后半年还无法正常走路。
二、急诊科医生支招:不同部位固定技巧
固定的核心原则是“让骨折部位不动、不受力”,身边常见的硬纸板、木板、雨伞柄,甚至折叠的衣服,都能当固定材料。以下是最常见的3类骨折固定方法:
(1)四肢骨折:最易处理,别忘“垫软布”
手臂骨折(如前臂):找一块长度超过手腕到肘部的硬纸板或薄木板,用毛巾或衣服裹在外面(避免硬材料磨伤皮肤),将其贴在骨折手臂外侧,用绷带或绳子在手腕、小臂中部、肘部绑3-4处,松紧以能塞进一根手指为宜。然后用三角巾(没有就用围巾折成三角形)将手臂吊在胸前,肘部弯成90度,避免晃动。
腿部骨折(如小腿):找两根长木板(或硬塑料板,长度超过膝盖到脚踝),分别贴在小腿内侧和外侧,中间垫上软布,再用绷带从脚踝、小腿中部、膝盖下方绑紧,把骨折腿和健康腿绑在一起(健康腿能起到支撑作用),这样走路时骨折部位就不会动了。
(2)脊柱骨折:最危险,绝对“不能扶坐”
如果有人从高处摔下、车祸后说腰背痛,大概率是脊柱骨折,此时千万不能扶他坐起来或抱他!正确做法是:先找一块门板、硬木板,或把结实的纸箱拆开铺平。3个人配合,一人托住患者头部和肩部,一人托住腰臀部,一人托住下肢,3人同时用力,保持患者身体呈直线(像“抬木板”一样),慢慢放在硬板上。再用衣服或毛巾塞在患者头部两侧,防止头部转动,最后用绷带把身体固定在硬板上,避免搬运时晃动。
(3)肋骨骨折:不用“硬固定”,重点“减疼痛”
肋骨骨折多由摔倒、撞击引起,患者会不敢深呼吸或咳嗽。此时不用硬夹板,找一条宽布条或长绷带,从腋下绕胸部绑1-2圈,松紧以患者深呼吸时不感到剧痛为宜。这样能减少肋骨活动,避免断骨戳破肺部,同时缓解疼痛。注意别绑太紧,否则会影响呼吸。
三、固定前必做:2个准备步骤
一是先处理伤口。如果骨折部位有出血,先用干净的毛巾、纱布按压伤口5-10分钟止血,别用酒精、碘伏直接涂在伤口上(避免刺激),也别在伤口里塞东西。止血后再固定,防止血液渗到固定材料里。
二是找替代材料。没有专业夹板时,手臂骨折可用厚书本、折叠的硬纸板;腿部骨折可用雨伞柄、长树枝;脊柱骨折没有硬板,可先铺一条厚毛毯,再平移患者(避免直接接触地面)。记住:软材料(如衣服、毛毯)只能辅助,核心还是靠硬材料“撑住”骨折部位。
四、固定后搬运:别犯这些错
固定好后,搬运也要讲方法:四肢骨折患者,可扶着固定部位慢慢走,或用担架抬;脊柱骨折患者,必须用硬板搬运,绝对不能让他自己坐起来,开车送医时也要让患者躺在后排硬板上,别让他靠在座椅上。另外,搬运时要提醒患者“别用力”,避免因肌肉紧张导致固定松动。
五、总结:骨折后记住“3步走”
遇到骨折别慌乱,先喊停“乱搬动”,再按“检查-固定-搬运”步骤做:先看有没有出血、畸形,再用身边材料固定骨折部位,最后用正确方法送医。急诊科医生强调:固定不是“治疗”,而是“保护”,及时送医院做专业检查(如X光),才能让骨折更好愈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