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早剥有多凶险?这些征兆需要警惕
对孕期妈妈来说,胎盘是连接自己与宝宝的“生命纽带”,承担着输送营养和氧气的重要作用。可一旦出现“胎盘早剥”,这份纽带可能提前断裂,给妈妈和宝宝带来严重风险。很多人对胎盘早剥了解甚少,往往因忽视早期征兆延误处理,最终酿成不良后果。了解胎盘早剥是什么、有多凶险,以及该警惕哪些信号,是孕期妈妈和家人的重要功课。
一、什么是胎盘早剥?
正常情况下,胎盘会在宝宝出生后才从子宫壁剥离,而胎盘早剥指的是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宝宝出生前就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
可以把胎盘想象成宝宝在子宫里的“营养传送带”,一端紧紧附着在子宫壁上,另一端通过脐带连接宝宝。如果这份“传送带”提前脱落,宝宝就会失去持续的营养和氧气供应;同时,子宫壁上原本附着胎盘的部位会出现创面,可能引发大量出血,既威胁妈妈的健康,也危及宝宝的生命。胎盘早剥的剥离面积越大、发生时间越靠前,对妈妈和宝宝的影响就越严重。
二、胎盘早剥凶险在哪?
胎盘早剥的凶险之处在于“突发且影响直接”,无论是对孕期妈妈还是未出生的宝宝,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对妈妈而言,胎盘剥离处的子宫壁创面会持续出血,若出血量大且未及时控制,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影响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功能;部分严重情况还会引发凝血功能障碍,让身体失去正常的止血能力,出现全身出血倾向,进一步加重病情。此外,胎盘早剥还可能导致子宫收缩乏力,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延长产后恢复时间。
对宝宝而言,胎盘是氧气和营养的唯一来源,一旦胎盘早剥,宝宝会迅速面临缺氧和营养中断的问题。若缺氧时间短、剥离面积小,及时处理后宝宝可能无明显损伤;但如果缺氧时间长、剥离面积大,可能导致宝宝出现宫内窘迫,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或失去生命。
三、这些征兆孕期要警惕
胎盘早剥的早期征兆有明显特点,孕期妈妈和家人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及时发现异常:
1.突发的持续性腹痛:这是胎盘早剥最典型的症状之一。腹痛通常突然出现,疼痛程度不一,可能是轻微胀痛,也可能是剧烈的撕裂样疼痛,且疼痛持续不缓解,还可能随着剥离面积扩大而加重。有些妈妈会感觉整个腹部发紧、发硬,按压时疼痛更明显,这与普通的孕期宫缩痛不同——宫缩痛通常是阵发性的,而胎盘早剥的腹痛是持续的。
2.阴道出血:部分妈妈会出现阴道出血,血液颜色多为暗红色,出血量可能或多或少,但需要注意:出血量与胎盘剥离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有些妈妈虽然阴道出血量不多,但胎盘剥离面积很大,子宫内可能隐藏着大量出血(即“隐性出血”),这种情况更危险,容易因忽视而延误治疗。
3.胎动异常:宝宝的胎动是反映其宫内状况的重要信号。若胎盘早剥影响了氧气供应,宝宝会出现胎动异常:可能是胎动突然变得剧烈(缺氧初期的挣扎反应),随后逐渐减少、变弱,甚至完全消失。孕期妈妈若发现胎动与平时规律明显不同,比如胎动次数明显减少(比平时少一半以上)或突然剧烈后安静,需立即警惕。
4.其他伴随症状:严重时,妈妈还可能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这是失血过多或缺氧的表现;少数情况下,会出现子宫增大、腹部膨隆,触摸腹部时能感觉到子宫张力增高,这些都提示病情可能已比较严重。
四、这些人群风险更高
胎盘早剥并非随机发生,有以下情况的孕期妈妈,风险会相对更高,需要格外注意:
1.有高血压的妈妈:无论是孕前就有高血压,还是孕期出现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都可能增加胎盘早剥风险。高血压会导致胎盘与子宫壁之间的血管破裂,进而引发胎盘早剥,因此这类妈妈需严格控制血压,定期监测。
2.腹部受外力撞击的妈妈:孕期若腹部受到撞击(如摔倒、车祸撞击、重物挤压),外力可能直接作用于子宫,导致胎盘与子宫壁分离,因此孕期要注意保护腹部,避免剧烈运动或可能造成撞击的行为。
3.有相关既往史或特殊情况的妈妈:曾发生过胎盘早剥的妈妈,再次怀孕时风险会升高;怀有多胞胎、羊水过多的妈妈,子宫内压力较大,若羊水突然大量流出(如胎膜早破),子宫内压力骤降,也可能诱发胎盘早剥;此外,长期吸烟、滥用药物的妈妈,也会增加胎盘早剥的风险。
五、遇到异常如何应对?
一旦发现上述异常征兆,正确的应对方式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首先,立即停止一切活动,保持平躺或半卧位休息,避免站立、走动或用力(如用力排便、咳嗽),减少子宫的压力和出血风险;同时,让家人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前往有产科急救能力的医院,途中尽量保持平稳,避免颠簸。
到达医院后,需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具体症状(如腹痛开始时间、疼痛程度、是否出血、胎动情况),以及孕期的基础疾病,帮助医生快速判断病情。随后配合医生进行检查,若确诊为胎盘早剥,需严格遵医嘱治疗——医生会根据妈妈的出血情况、宝宝的宫内状况,决定是立即终止妊娠还是暂时保守治疗,此时切勿犹豫,及时配合治疗是保障妈妈和宝宝安全的关键。
总之,胎盘早剥虽凶险,但只要孕期妈妈提高警惕、关注身体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就能最大程度规避风险。对孕期家庭而言,了解这些知识,既是对妈妈的保护,也是对未出生宝宝的守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