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控狂犬病,守护生命健康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RABV)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性致死性神经系统损伤性传染病,病死率几乎100%,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威胁之一。我国每年仍有狂犬病病例报告,且多数病例因未及时接种疫苗或处置不当而死亡。然而,只要我们深入了解狂犬病传播途径,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暴露后处置,就能有效降低狂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将从狂犬病的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及暴露后处置等方面进行科普,帮助公众科学认识狂犬病,有效预防和控制其传播。
一、狂犬病的传播途径
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受感染动物的唾液传播,常见的传播方式包括:
1.咬伤传播: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狗、猫、狐狸、狼、蝙蝠等动物咬伤或抓伤后,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2.舔舐传播:若动物的唾液接触人体的开放性伤口或黏膜(如口腔、眼睛等),也可能导致感染。3.罕见传播方式:极少数情况下,狂犬病可通过器官移植或吸入蝙蝠洞穴中的病毒气溶胶传播。
需特别注意:并非所有动物都会传播狂犬病,但犬类是我国狂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占病例的90%以上。此外,蝙蝠也是重要的狂犬病宿主,被其咬伤或抓伤后风险极高。
二、狂犬病的症状
狂犬病的潜伏期通常为1-3个月,短可至数天,长可达数年。但受伤的地方离中枢神经越近,潜伏期就越短,发病也越快。发病后病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前驱期(2-10天):患者可能出现低热、头痛、乏力、恶心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伤口周围可能出现瘙痒、麻木或疼痛。2.兴奋期(1-3天):患者表现为极度恐惧、烦躁不安、恐水(甚至听到水声都会引发咽喉痉挛)、怕风、流涎等典型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攻击性行为。3.麻痹期(6-18小时):患者逐渐由兴奋转为瘫痪,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重要提示:狂犬病一旦发病,几乎无法治愈,因此暴露后及时处置至关重要!
三、狂犬病的预防措施
(一)加强动物管理
1.家养犬猫接种疫苗:根据《动物防疫法》,家养犬猫应定期接种狂犬病疫苗,并办理免疫证明。2.避免接触流浪动物:不随意逗弄、投喂流浪狗、猫,尤其是野生动物。3.规范养犬行为:遛狗时应拴绳,避免犬只伤人;若犬只出现异常行为(如狂躁、流涎、攻击性增强),应及时隔离并报告兽医部门。
(二)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1.避免被动物咬伤:在野外活动时,远离不明动物;若遇到狂躁或行为异常的动物,不要主动靠近。2.特殊职业人群防护:兽医、动物饲养员、野生动物研究人员等应提前接种狂犬病疫苗(暴露前免疫)。3.教育儿童防范:教导孩子不要随意触摸陌生动物,若被咬伤应立即告知家长。
四、暴露后如何正确处理?
若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应按照以下步骤紧急处理:
(一)立即清洗伤口
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伤口未伤及静、动脉情况下,避免包扎。
(二)尽快就医
暴露分级及处置原则:
1.Ⅰ级暴露:接触动物但皮肤完好(如抚摸动物)→无需处理。2.Ⅱ级暴露:被轻咬或抓伤,皮肤有轻微破损但无出血→需接种狂犬病疫苗。3.Ⅲ级暴露:单处或多处贯穿性咬伤、出血,或黏膜接触动物唾液→立即接种疫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三)疫苗接种程序
1.5针法:第0(当天)、3、7、14、28天各接种1针。
2.4针法(2-1-1程序):第0天接种2针,第7、21天各1针。
(四)重要提醒:
1.狂犬病疫苗接种越早越好,但即使延迟数天仍应接种!2.狂犬疫苗无禁忌症,孕妇、婴幼儿被咬伤后也需接种疫苗,否则一旦发病死亡率100%。
五、常见误区澄清
1.“只有疯狗才会传播狂犬病”:错!看似健康的动物也可能携带病毒。2.“被咬后观察10天,动物没死就不用打疫苗”:错!等待观察期间可能错过最佳接种时间,应立刻处理伤口并就医。3.“狂犬病疫苗副作用大”:现代疫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极少,接种利远大于弊。4.“伤口小就不用处理”:错!即使微小伤口也可能感染,必须彻底清洗并评估是否需要接种疫苗。
六、总结
狂犬病虽可怕,但可防可控。关键在于:1.管理好家养动物,定期接种疫苗;2.避免接触可疑动物,尤其是流浪狗、猫和野生动物;3.暴露后科学处置,及时清洗伤口并接种疫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