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老掉牙”是必然?破解慢性牙周炎的年龄密码

2025-09-22 09:28:44 郑州唯美医疗管理有限公司 裴洁

  很多人一提到“掉牙”,都会觉得是年龄的必然结果,好像人老了,牙齿自然就会一颗颗掉光,最后只能靠假牙过日子。尤其是一些老年人还会把掉牙当作“正常现象”,不觉得需要去看牙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科学研究表明,大部分牙齿脱落并不是因为年纪大了,而是因为一种叫慢性牙周炎的口腔疾病。如果能提前预防和治疗,绝大多数人到七八十岁依然可以保留自己的真牙。

  一、慢性牙周炎是什么?

  通俗地说,牙周炎就是牙齿周围的“土壤”出了问题。牙齿就像一棵树,树根深埋在土壤里,如果土壤不断被侵蚀,树就会慢慢松动,最终倒下。同样,牙齿也是靠牙龈、牙槽骨这些组织牢牢固定的,一旦这些“支撑结构”被破坏,牙齿就会松动甚至脱落。

  发病机制:

  牙齿表面的牙菌斑和牙石长期堆积,里面滋生的细菌会不断刺激牙龈。牙龈先是发炎、出血,逐渐萎缩。炎症进一步发展到牙槽骨,让“地基”被慢慢吸收。最终牙齿失去依靠,出现松动甚至掉落。

  常见症状:

  刷牙时牙龈经常出血;口腔有异味,甚至用牙线时有“臭味”;牙龈慢慢往上退,牙齿显得越来越长;咬东西时牙齿会有松动、咬不稳的感觉。

  二、为什么会觉得“年纪大就掉牙”?

  免疫力下降: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对细菌的抵抗力逐渐减弱,口腔里的致病菌更容易引发炎症,牙周组织更脆弱。

  修复力不足:年轻时牙龈和牙槽骨一旦受损,身体还能部分修复。但到了中老年期,这种自我修复的能力大大下降,炎症容易变成长期、不可逆的破坏。

  累积性损伤:很多人年轻时没有好好刷牙、用牙线,几十年来牙菌斑和牙石不断积累,就像“地基”被慢慢掏空,等到老年才显现出牙齿松动、掉落。

  生活习惯影响:吸烟会大大增加牙周炎风险;吃得太精细、长期缺少咀嚼,也会让牙周组织缺乏锻炼;一些老年人因为牙齿不适更倾向吃软食,久而久之反而加剧了问题。

  因此,人们常误以为是“年纪到了自然掉牙”,其实更多是牙周炎在长期作用下的结果。

  三、牙周炎的“年龄密码”

  牙周炎的发生并不是“一夜之间”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0-40岁:隐匿期

  这一阶段常常没有明显症状,最多是刷牙时偶尔出血,很多人不在意。但实际上,牙龈炎症可能已经在悄悄破坏支撑牙齿的组织。

  40-60岁:加速期

  牙龈退缩变得明显,牙缝变大,食物容易嵌塞;有些人会发现咬苹果、啃玉米时牙齿开始松动。这时候,牙周炎常常加速发展。

  60岁以后:高风险期

  如果早期没有干预,到老年阶段,牙周组织严重受损,牙齿松动、脱落的风险非常高。一旦掉牙,不仅影响饮食和营养,还会连带影响发音、面容和生活质量。

  可以说,年龄不是直接原因,而是风险叠加的结果。牙周炎像一个“慢性定时炸弹”,在中老年时期爆发。

  四、“老掉牙”不是必然——科学防治才是关键

  好消息是,慢性牙周炎完全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预防和控制。只要早点重视,大多数人到老年也能拥有健康的真牙。

  早发现:定期口腔检查非常重要。建议每年至少去口腔科检查一次,有条件的话每半年洗牙一次,清除牙石和牙菌斑,及时发现牙周问题。

  早干预:一旦出现牙龈出血、口臭、牙齿松动,不要拖延,要尽早去医院做专业的牙周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日常管理:学会正确刷牙,推荐“巴氏刷牙法”,轻柔地把牙菌斑刷掉;每天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理牙齿缝隙;控制高糖饮食,减少细菌繁殖的“养分”。

  生活习惯调整:戒烟限酒,少熬夜,保持免疫力;多吃一些需要咀嚼的粗纤维食物,锻炼牙周组织;注意均衡饮食,保证钙、维生素C等营养。

  牙齿不仅仅是“吃饭的工具”,它关系到我们的营养、面容、沟通和自信。掉牙并不是“人老的宿命”,而是牙周炎失控的结果。如果能从年轻时就开始好好保护牙齿,定期检查、科学清洁,到老年依然可以保留完整的真牙。记住,“老掉牙”不是必然,而是可以预防的疾病。守住牙周健康,就是守住一辈子的生活质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