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夕阳,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老年人这一规模日益壮大、地位日趋重要的群体,其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过,大家往往更注意老年人的身体好不好,却往往忽略他们的心理健康。其实,心理健康跟身体一样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老人们的日子过得开不开心、生活幸不幸福。
一、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大概有多少?
1.心情低落(抑郁症)
心情低落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研究表明,约10%至15%的老年人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慢性疾病增多,加之可能感到孤独、失落,易引发情绪低落。部分老人退休后,骤然从忙碌状态转为清闲,社交圈缩小,社会角色转变(尤其是退休老干部),心理产生巨大落差,也可能导致郁郁寡欢。其表现包括:老人可能持续精神萎靡,丧失既往爱好,时常叹息,感到生活无意义;睡眠质量可能下降,或入睡困难,或过早醒来;食欲减退导致体重下降;部分老人还会感到异常疲惫、体力不支,记忆力亦可能减退。
2.老担心(焦虑症)
老人容易担心害怕的情况也不少,约10%的老年人会出现焦虑症状。身体不如从前了,怕自己生病,怕给儿女添麻烦,担心以后的日子,这些都可能让人心里发慌、坐不住。老人要是焦虑,可能坐立不安,心烦,老瞎担心一些不好的事,比如担心自己或家里人出事。身体也可能有反应,像头晕、心慌、喘不上气。
3.记性不好带来的问题(痴呆症相关心理问题)
老年痴呆,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约5%到8%的老人会得。这病不光导致记性差,还会带来其他心理问题。一开始可能是情绪不稳,容易生气或者特别冷淡。慢慢发展,可能出现幻觉、胡思乱想等精神问题。病人会慢慢不认识家人,不记得熟悉的地方,无法自己照顾自己。这对病人自己和家里人来说,都是特别大的负担。
4.退休不适应(离退休综合征)
刚退休的老人,有20%到30%会有点不适应。干了一辈子工作,突然闲下来,不知道怎么打发时间。老人可能变得烦躁、爱发脾气、睡不好觉、觉得孤单。感觉自己没用了,生活也没目标了。
早发现:家人如何识别老人心理异常?
看情绪:留意情绪大变化,如从开朗变沉默或暴躁,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例如,失去兴趣、发呆。
看行为:行为习惯改变,如作息乱、不整洁、重复行为,可能存在心理异常。
看身体:身体不适但检查正常,可能由心理问题引起,如头痛、胃痛。
听说话:听到消极言论,如“自己没用”,可能反映心理不健康。
二、老人自己和家里人可以怎么做?
老人自己:
1.多跟人打交道:多外出活动,参加社区或老年大学课程如书法、画画,培养爱好交友,增强自信。
2.找点喜欢的事干:做喜欢的事如养花、钓鱼、下棋,充实生活,带来成就感。
3.动一动: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八段锦,锻炼身体,愉悦心情,缓解焦虑。
4.学点新东西:学习新技能如用智能设备、拍照,跟上时代节奏,提升价值感。
5.别怕看医生:如有心理不适,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积极配合可促进康复。
家里人:
1.多陪陪、多听听:多陪伴老人,倾听心声,让他们感受被爱和被尊重。聊聊家常,关心生活,强调家庭离不开他们。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2.鼓励出去走走:帮助老人交友,参与活动如旅行团,合唱团,老年大学等丰富生活。
3.帮过健康日子:培养健康习惯,制定健康食谱,保证营养,提醒休息,保持身心良好。
4.多理解、多包容:老人情绪不稳或行为异常,多理解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多些耐心与宽容。
5.该找医生就找医生:问题严重时,及时就医,别怕麻烦或丢面子。专业治疗对严重抑郁症和焦虑症至关重要,不能仅靠自我调整。常用方法是药物和心理治疗。服药需遵医嘱,由医生监控副作用。心理治疗帮助老人改变不良想法和行为。家人要积极配合医生,监督老人按时吃药和复查,并提供支持。总之,老年人心理健康不能马虎,老人自己和家人都要重视,积极面对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老人安享幸福晚年。咱们一起努力,守护老人心理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