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不再忍,破解“痛”因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经历过头痛的困扰。有人觉得是熬夜劳累引起,有人以为是颈椎不好造成,还有人则习惯性地随便吃止痛药缓解。然而,当头痛呈现反复发作、常常只集中在头的一侧、伴随恶心、畏光、怕吵等症状时,就需要考虑偏头痛的可能。偏头痛并非小毛病,它是一种神经血管性疾病,严重影响生活与工作质量。
一、认识偏头痛:不只是单纯头痛
偏头痛是一类原发性头痛疾病,典型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反复发作的中度到重度头痛,常伴随跳动感或搏动性痛。一次发作可能持续4小时甚至长达3天。患者在发作时往往畏光、怕噪声,有些还会恶心、呕吐,严重时只能躲在安静、昏暗的房间里休息。
统计数据显示,偏头痛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接近10%-15%,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这与体内激素水平波动、生活节律等因素相关。对于许多女性患者而言,月经期、孕期、更年期都是偏头痛的“高发窗口”。
更值得注意的是,偏头痛并不是“单纯的疼痛”。长期反复的发作会导致大脑的痛觉敏感性增加,还可能伴随焦虑、抑郁、失眠等问题。有研究显示,长期未得到控制的偏头痛患者,工作缺勤率与生活质量下降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由此可见,偏头痛已经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影响社会与家庭的重要问题。
二、“痛”因何在:多重诱因交织
要破解偏头痛,就必须理解它的“痛因”。医学上认为,偏头痛的发生机制复杂,主要与脑血管舒缩功能异常、三叉神经系统过度兴奋以及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水平变化有关。
第一,生活作息紊乱。熬夜、过度疲劳、长时间盯着屏幕,都会让神经系统处于紧张状态,成为偏头痛的诱因。
第二,饮食因素。巧克力、红酒、咖啡、奶酪等含有咖啡因或酪胺的食物,容易刺激血管收缩或舒张,从而触发疼痛。
第三,环境刺激。明亮闪烁的光线、刺耳的噪声、气候骤变,都是偏头痛患者的“雷区”。
第四,心理情绪。长期焦虑、精神紧张或突然的情绪放松,都可能引发偏头痛。有的人在压力过大时头痛,有的人反而在假期、考试结束后才痛起来,这就是所谓的“放松性偏头痛”。
第五,女性激素波动。月经前后、产后、更年期都是偏头痛女性患者的敏感期。雌激素水平下降,被认为是重要的触发机制。
三、破解思路:科学管理与规范治疗
过度使用止痛药,反而可能引发“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让症状越来越难以控制。破解偏头痛,需要从三个层面入手:
1.找到规律,避开诱因
建议患者建立“头痛日记”,记录每一次发作的时间、持续时长、伴随症状、饮食和作息情况。通过长期记录,可以找出自己的高危触发因素。例如,有的人发现自己只要前一晚熬夜就容易发作,有的人则是喝红酒后必痛。掌握规律,便能提前规避。
2.发作时科学用药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和曲普坦类药物。曲普坦类药物被认为是偏头痛的特效药物,能快速缓解发作症状。但必须注意的是,这些药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尤其是心血管病患者,要避免盲目使用。
3.长期预防与综合管理
对于频繁发作(每月≥4次)、单次持续时间过长或严重影响生活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预防性治疗。常见的预防性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等。此外,近年来出现的CGRP受体拮抗剂,给部分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四、生活管理:让身体少一点“痛”的机会
保持规律作息:每天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与过度劳累;均衡饮食:少吃巧克力、红酒、咖啡等高危饮食,多摄入富含镁元素的绿叶蔬菜、坚果,有助于稳定神经系统;适度运动:慢跑、游泳、瑜伽等运动能够减轻精神压力,帮助调节血管功能;学会放松: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可以帮助缓解紧张情绪,减少偏头痛发作;环境调整:在光线过强的工作环境中佩戴墨镜,减少长时间盯屏的习惯,保持居室空气流通,都有助于降低发作概率。
五、结语
过去,许多人对偏头痛的态度是“忍一忍就过去了”。但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我们已经意识到偏头痛是一种需要规范管理的慢性疾病。它不仅带来短暂的痛苦,还可能导致长期的生活质量下降。幸运的是,随着医学的发展,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手段去破解“痛”因,让患者不必再在黑暗中孤立地忍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