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防骨质疏松别只盯钙片!中医护骨重“调理”

2025-09-26 09:44:54 汕头市中心医院 陈李容

  提到预防骨质疏松,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多吃钙片、多喝牛奶”,却忽略了身体对“骨营养”的吸收与运化能力。在中医看来,骨质疏松并非单纯“缺钙”,而是与脏腑功能失衡密切相关,尤其依赖脾、肾两大脏腑的滋养。中医护骨不局限于“补充”,更注重通过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让身体自主养骨,这种“以内养外”的方式,能从根源上为骨骼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认识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肾所藏的精气能转化为骨髓,骨髓是滋养骨骼的核心物质。肾精充足则骨髓充盈、骨骼坚固,肾精亏虚则骨髓不足、骨骼脆弱易折。同时“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消化吸收食物营养,转化为气血精微后输送到骨骼,为骨骼提供“养料”。

  简单来说,钙片、牛奶是“原材料”,脾的运化是“加工厂”,肾的藏精是“储存库”——“加工厂”效率低则原材料难转化,“储存库”亏虚则精微难留存。因此,中医防治骨质疏松,核心是调理脾肾,让身体具备“吸收营养、滋养骨骼”的能力,而非单纯补充“原材料”。

  中医如何护骨调理

  中医护骨无需复杂操作,日常通过饮食、穴位、运动搭配调理,即可逐步改善脏腑功能,为骨骼“加油”:

  1.饮食调补:养脾肾、益骨气

  选择滋养脾肾的食材,通过日常饮食缓慢补益。如黑芝麻、核桃可补肾益精助骨髓生成;山药、莲子能健脾益气兼补肾,适合煮粥煲汤;黄豆、黑豆健脾利湿、益肾填精,可做豆浆豆腐;栗子被称“肾之果”,生吃或煮熟均能补肾强筋。需避免生冷、油腻食物(损伤脾胃阳气)和过咸食物(耗伤肾精),日常饮食宜清淡温热,保障脾胃运化效率。

  2.穴位按揉:通经络、助养骨

  按揉特定穴位可疏通经络、激发脏腑功能,间接支持骨骼健康,推荐3个常用穴位:

  肾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两指,是补肾关键穴,按揉时用拇指或食指按压,每次3-5分钟,助于滋养肾精、强筋健骨;

  足三里穴:膝盖外侧下方凹陷处向下四指,是健脾要穴,按揉至有酸胀感,每次2-3分钟,增强脾胃运化,促进营养输送至骨骼;

  绝骨穴:小腿外侧外踝尖向上四指,中医称“主骨病”,按揉每次1-2分钟,可疏通经络、滋养骨骼。

  3.中医运动:强筋骨、活气血

  选择“动静结合”的温和运动,疏通气血、强健筋骨,避免剧烈运动伤骨,推荐两种方式:

  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尤适护骨,前者双手上伸带动脊柱、四肢伸展,拉伸骨骼周围肌肉;后者身体转动、手臂屈伸,锻炼肩颈腰背骨骼,增强稳定性;

  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强调协调性与平衡感,全身骨骼关节适度活动,促进气血循环滋养骨骼,还能改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致骨折风险。

  中医护骨:不止“补”,更在“养”

  与单纯补钙片不同,中医护骨核心是“养”——通过调理脏腑让身体自主吸收利用营养,同时减少骨骼“消耗”。部分人吃再多钙片仍骨骼脆弱,多因脾胃运化差或肾精亏虚,此时单靠“补”易增加身体负担,调理脏腑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此外,中医还注重“顺时护骨”,冬季“藏精”可增补肾食材、少熬夜;春季“生发”可多户外温和运动,让气血随季节滋养骨骼,使护骨更贴合身体需求。

  日常注意:避开“伤骨”小细节

  除了主动调理,日常避开伤骨因素也很重要。比如避免长期久坐,久坐会导致气血流通不畅,骨骼缺乏气血滋养;避免过度劳累或突然用力,尤其是中老年人,骨骼韧性下降,突然用力可能导致骨骼损伤;注意保暖,中医认为“风寒湿邪”易侵袭关节、骨骼,导致经络不通,日常要注意腰、膝、颈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受凉。

  总之,防骨质疏松不是“一次性补钙”的事,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养骨工程”。中医调理虽不会立刻见效,却能通过改善脏腑功能,为骨骼打造“健康的内在环境”。若能将中医调理融入日常,配合合理的饮食与运动,就能让骨骼在潜移默化中变得坚固,远离骨质疏松的困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