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糖尿病人要小心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护理上如何防患于未然

2025-09-29 08:50:47 沈阳市肛肠医院 李杭泽

  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罕见但凶险的肛周软组织感染,一旦发病,细菌会快速侵袭肛周筋膜与皮下组织,引发广泛坏死,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而糖尿病人因血糖控制不佳、免疫力下降,成为该疾病的高危人群,对糖尿病人而言,做好日常护理、提前防范,远比发病后治疗更为关键。下面从三个方面教大家如何“防患于未然”。

  一、先搞懂:为什么糖尿病人更易被“盯上”?

  糖尿病人易患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核心与两大问题相关:一是血糖高降低免疫力。长期高血糖会损伤白细胞功能,使身体对抗细菌的能力下降,即便肛周出现轻微破损(如肛裂、痔疮出血),普通细菌(如大肠杆菌、链球菌)也可能突破防线,快速繁殖并扩散。二是血液循环差延缓修复。高血糖会导致血管病变,肛周局部血液供应减少,不仅难以输送免疫细胞“杀菌”,还会延缓破损组织的修复,让感染有更多时间“蔓延”。更危险的是,糖尿病人常伴有神经病变,肛周疼痛、瘙痒等不适会被“迟钝化”,早期感染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红肿,容易被忽视,等到出现剧烈疼痛、发热时,感染往往已发展至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幅增加。

  二、核心护理:从“日常细节”阻断感染风险

  防范肛周坏死性筋膜炎,关键在于减少肛周破损、控制感染诱因,糖尿病人需重点做好以下3点:

  (一)做好肛周清洁:避免“细菌滋生温床”

  肛周潮湿、污垢堆积是感染的重要诱因,清洁时需注意“温和+彻底”:

  排便后正确清洁:每次排便后用37-40℃的温水冲洗肛周(避免用过热的水刺激皮肤),无需使用肥皂、沐浴露等刺激性清洁用品;冲洗后用柔软的毛巾或纸巾“轻轻蘸干”(不要用力擦拭,防止擦破皮肤),保持肛周干燥。

  避免过度清洁:无需频繁用湿巾擦拭肛周,部分湿巾含酒精、香精等成分,可能破坏肛周皮肤屏障;若肛周皮肤干燥,可在医生指导下涂抹温和的保湿乳(如凡士林),维持皮肤完整性。

  (二)控制好血糖:筑牢“免疫防线”

  血糖稳定是预防感染的基础,糖尿病人需做到“规律监测+科学控糖”:

  定期监测血糖:除日常空腹、餐后血糖监测外,若出现肛周不适(如轻微疼痛、红肿),需增加监测频率(如每天3-4次),及时发现血糖波动;糖化血红蛋白需控制在7%以下(具体目标需遵医嘱),避免长期高血糖损伤身体机能。

  坚持规范治疗:严格按医生要求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不可擅自减药、停药;若血糖持续偏高(如空腹血糖超过8mmol/L),需及时就医调整方案,避免因血糖失控降低免疫力。

  (三)预防肛周破损:减少“感染入口”

  肛周皮肤破损是细菌入侵的“门户”,糖尿病人需重点规避以下风险:

  改善便秘与腹泻:长期便秘会导致排便时过度用力,容易撕裂肛周皮肤(形成肛裂);频繁腹泻则会刺激肛周皮肤,破坏皮肤屏障。日常需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芹菜、燕麦、苹果),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保持大便柔软成形;若便秘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乳果糖等温和通便药;若腹泻,需及时查明原因(如乳糖不耐受、肠道感染)并治疗,避免反复刺激肛周。

  选择合适的衣物:穿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避免紧身化纤内裤摩擦肛周皮肤;内裤需每天更换,清洗后阳光下暴晒消毒,减少细菌残留。

  三、应急提醒:出现这些症状,必须立即就医!

  即便做好日常护理,也需警惕早期感染信号。糖尿病人若出现以下症状,需第一时间前往医院肛肠科就诊,避免延误治疗:

  肛周出现突发红肿、疼痛(尤其是持续性胀痛,随时间加重);肛周皮肤温度升高,触摸时感觉“发烫”,或出现局部硬结、水疱;伴随发热(体温超过38℃)、乏力、寒战等全身不适;肛周出现异常分泌物(如黄色脓液、血性分泌物),或有异味。

  对糖尿病人而言,肛周坏死性筋膜炎虽凶险,但只要做好“日常护理+血糖控制+症状警惕”,就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记住:预防的关键在于“细节”——从一次正确的肛周清洁,到一次规律的血糖监测,都是在为健康筑牢防线。若有肛周不适,切勿因“觉得小事”拖延,及时就医才是对健康最大的保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