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指南:为什么剂型决定药效?
市面上常见的药物剂型为颗粒剂、胶囊剂、丸剂、软膏剂、气雾剂等。不同原料药物制成的剂型存在差异性,同一种原料药物的不同剂型服用后疗效也存在不同。
大家在药店购买药物的过程中,经常因不知道选择哪种剂型而感到困扰,甚至会因为选择剂型错误导致疗程变长。如果你也有以上困惑,请收下这份服用指南!
一、为什么剂型决定药效?
药物原料主要呈现粉末状、半固体状和液体状,味道多微苦或有异味。为了方便治疗和储存,这些原料药物会根据给药目的、药物性质等制成不同的剂型,比如胶囊剂、片剂、丸剂、喷雾剂、软膏剂等。不同剂型的设计针对不同疾病需求,确保药物在体内发挥最佳作用。比如口服片剂和胶囊通过消化道缓慢释放,适合需要持续作用的药物;而舌下含片和注射剂能快速进入血液循环,适用于急救场景。制药工艺的进步开发了靶向制剂,使药物精准作用于病灶。合理选择剂型不仅能提升疗效,还能降低不良反应。
二、不同剂型对药物的五大影响
1.剂型不同会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
药物的吸收取决于可吸收的药物浓度,通常来说药物脂溶性、溶解速率越大,吸收越容易,越快。固体药物颗粒越小,粉末越细,溶解速度越快,吸收效果越好。有些药物剂型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也发生变化。例如5%注射剂使用时具有抗惊厥和降压作用;33%硫酸镁口服时具有导泻作用,可用于治疗胆囊炎;50%外用溶液剂则有消炎去肿作用,在治疗静脉炎方面效果较好。
2.剂型不同会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
不同剂型的药物给药途径不同,在体内的吸收速率存在显著差异。一般而言,注射剂尤其是静脉注射剂起效最快,其次是吸入剂、舌下含片,然后是皮下注射、口服液体药剂和固体药剂,最后是皮肤给药。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血液,作用于治疗部位;吸入剂、舌下含片经过肝部代谢进入血液,作用于疾病部位。而口服制剂中的片剂和胶囊剂没有溶液剂吸收快,因为溶液剂不需要经过胃肠道的崩解、颗粒过程。
同一种药物原料制成的剂型,作用快慢不同。比如常见的解热镇痛类药物有水剂、针剂等,作用最快的是针剂。这也是为什么在发烧时医生通常建议患者在屁股上打一针,以起到快速退烧效果。比如常见心绞痛特效药硝酸甘油,常用舌下含片快速吸收,在2-3分钟内缓解心绞痛,而其口服制剂则需30分钟才能起效。
3.剂型不同会改变药物的毒副作用
药物剂型不同,效果可能完全不同。比如治疗哮喘的氨茶碱,会引起心跳加速副作用,所以会制成栓剂使用。比如阿司匹林口服会引起恶心、呕吐等反应,不适合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服用。但是制成肠溶片能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胰酶与胃酸反应容易失去药效,所以常制作成肠溶胶囊或者肠溶片,治疗胃肠道疾病。但是将胰酶制作成注射剂,其使用的范围是胸腔疾病,比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
4.剂型不同会使药物靶向发生改变
现代药剂学发展出多种靶向给药系统,如微球、纳米粒、脂质体等,这些特殊剂型能使药物定向分布于特定组织或器官,提高特定部位药物浓度,降低不良反应。治疗肝癌的药物可制成肝靶向制剂,抗肿瘤药物可制成肿瘤靶向制剂,从而提高疗效,减少全身副作用。比如前列地尔注射液以脂质微球为载体,不易在肺部失活,其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强,还能减少对血管的刺激。
5.剂型不同会影响药物的保存时间
为了方便携带、储存和运输药物,冲剂、片剂和胶囊剂等是较为常见的剂型。固体剂型如片剂、丸剂等需要制作包衣,这是为了隔绝空气、光线、水分等,防止分解、变质,以及虫蛀。固体剂型比液体剂型更稳定,保存时间更长。包衣也能隔绝药物的苦味,更易被送服。特殊包装如铝塑包装能延长药物有效期。此外,一些不稳定药物需制成即配型制剂,在使用前临时配制。
综上所述,药物剂型的选择不仅关系到给药的便利性,更直接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合理的剂型设计能优化药物性能,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应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