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探照灯”下的肝脏密码:肝硬化与肝囊肿如何现形?
一说到肝脏,大部分人都会联想到超声,这就好像是肝脏上安装了一台非侵入式的探照灯,不需要开刀,不需要打针,就能看到肝脏的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尤其是一些比较常见的肝病,如肝硬化、肝囊肿等,在超声“镜头”下,都会呈现出一些特殊的“线索”,这篇文章会给大家详细介绍检查报告上的超声说明。
要明确病变,必须要知道正常肝的超声表现。健康人的肝脏像“软豆腐”,其质地是规则的,其表面光滑,没有任何凹凸;内部则是“细密光点”,分布得极为平均,就像撒了一层极细的盐,密度极为均匀;肝脏中的脉络,如同树木的树枝一般,清晰的分布在肝脏中,并不扩大,也不变窄。一旦发生了病变,这个“均匀景象”就有可能被打破。
肝硬化实际上是一种“瘢痕化”,由于肝长时间“受伤”,例如经常喝酒、被乙型肝炎病毒持续破坏,使得本来柔软的肝细胞,逐渐变成了一层又一层的硬化纤维组织,最终造成了肝功能的衰竭。在超声“探照灯”的作用下,几个非常关键的信息被发现:
首先是改变了肝脏的尺寸:早期的肝硬化可能出现轻微的“肿胀”和较大的体积,但是在后期,肝会逐渐萎缩硬化,变得像一块萎缩的海绵,左、右两叶的尺寸也不均匀;其次,则是表面不再平滑:肝细胞的表面会变得如同被揉搓的纸张一般,呈波状或锯齿状,触感粗糙,这些都是由纤维组织生长而形成的“小凸起”;另外,肝脏内的回声也变得粗糙起来,原来均匀分布的“细密光点”,现在变得粗大而杂乱,有的甚至呈“砂砾样”“结节样”,这些“痕迹”都是由肝细胞替换成了纤维性组织;
更重要的是,“供血通道”出现了问题:作为“主干道”的肝动脉,会变得越来越大,就好像一条拥堵的道路,血流受阻,血管就会变得粗大。到了后期,超声会发现腹腔内有“黑色暗区”,这是肝硬化引起的腹水,因为肝脏无法正常吸收水分,所以积液堆积在腹腔。
再看肝囊肿,它不同于肝硬化,是一种类似于肝内的“良性小泡”。有些人在检查的时候会出现囊肿,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先天性的,也有可能是肝脏的小管道堵塞导致的。当超声照射到肝囊肿的时候,就变得很容易辨认了。这是一个圆形或者椭圆形的“黑袋子”,这是由于囊内充满了清澈的液体,当超声通过该囊时,没有任何反射作用,因此,在图像上呈现出一片“无回声区”;囊肿的边缘是“亮线”,囊肿的“囊壁”非常细,当超声接触到囊壁时,会出现一条明亮的纹路,可以清楚地看到囊肿与周边的肝组织之间的边界,就像是一个充气的气球。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后方回声增强”,这就好比用手电照在一颗透明的玻璃球上,球体后面的亮点会更加明亮,内部的超声也会更加明亮,这是因为体液对超声产生了“增强效应”,所以才能将其和其他癌症区分出来。一般来说,对于5cm以下的肝脏囊肿不需要进行任何的处理,只需每年进行一次超声检测,确定有没有变大;对于超过5cm且压迫到周围器官的患者,则可以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特点。
对于一般人而言,超声的最大优点是“接地气”:便宜,无辐射,快速出结果。比如患有乙肝、丙肝的患者,长期饮酒熬夜的患者,家族中有肝硬化的患者,最好进行一年一次的肝超声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尽早干预;哪怕是一个正常人,在进行常规B超检查的时候,只要多做一次肝脏B超检查,就可以随时掌握肝的“健康密码”。
事实上,超声这个“探照灯”,对肝硬化、肝囊肿等“典型信号”的精确捕捉,并不需要像CT和MRI那样,追求“高清细节”“无所遁形”。理解了超声对肝脏检查的影响,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表面光滑”“无回声区”等检查结果,还可以帮助我们对肝脏的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毕竟,肝脏是不会“喊疼”的,早点“照一照”,就可以发现问题,及早呵护,让肝永远“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