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按摩害了你!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愿意约上好友一起泡个澡按摩放松一下,可偏偏有些人就不能按摩,万一导致斑块破裂或是脱落,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一、颈动脉狭窄是什么?
颈动脉狭窄是指可引起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一种疾病。脑卒中是目前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构成比中最主要的原因,脑卒中患者当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0%左右,其中约25%-30%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约占90%以上[1]。
二、“慢性毒药”不可取
近年来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且呈年轻化趋势,它所导致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平常的火锅、小烧烤等高盐高脂饮食,熬夜刷剧、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都是损害心脑血管系统的“慢性毒药”。这些“慢性毒药”在血管壁上慢慢堆积,逐渐形成斑块,最终变成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是将携带氧气的血液,由心脏输送至头、面、颈部的大血管,是大脑的主要供血血管之一。所以,颈动脉狭窄会导致大脑供血供氧不足,大脑这个人体的“CEO”都已经营养不良了,那其他部分就会更加消极怠工。
三、颈动脉狭窄症状需重视
颈动脉狭窄好发于中老年人,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吸烟的人群,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更大。早期的颈动脉狭窄大多数是无任何症状。
随着病情的进展,颈动脉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这时机体就拉响了警报,会出现短暂性的单眼黑朦或视野缺失、构音障碍、言语障碍、失语、肢体笨拙到偏瘫,肢体麻木或麻痹,以上症状在数分钟内可自行恢复,因此往往不会引起特别的重视。但是因为血管内有斑块这些“拦路虎”,影响脑供血,这些症状会反复发生。最可怕的是,那些“摇摇欲坠”的不稳定性斑块一旦脱落就会导致脑梗,梗死范围较大且处理不及时,就会留下不可逆的致残后果,也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中风的表现,生活不能自理、偏瘫、大小便失禁等。
四、早发现,早治疗
颈动脉狭窄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高盐饮食都是引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2],如果能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引起重视,配合早期治疗,往往能将病情及早控制,降低患者致残率。超声检查是颈动脉狭窄筛查首选的检查方法,可准确诊断胸腔外及颅外段颈动脉的病变部位及程度、术中及术后评估手术的疗效、血管通畅情况以及作长期随访的检查方法。
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MRA)也是常用的无创性检查诊断方法,可显示颈动脉狭窄的解剖部位和狭窄程度,当B超、MRA发现颈动脉明显狭窄后可进一步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明确,该检查目前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DSA检查有助于观察主动脉弓的类型、颈动脉狭窄病变的性质(如狭窄部位、狭窄程度、斑块的整体形态、斑块有无溃疡)、对侧颈动脉、椎动脉和颅内Willis环的完整性等。
五、治疗方案怎么选?
“病灶在脖子,却要从腹股沟开刀”,这也是颈动脉狭窄患者治疗过程中,很多人好奇的地方。这是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法之一——介入治疗,也就是颈动脉支架植入术,采用球囊或支架扩张颈动脉的狭窄部位,从而达到重建颈动脉血流的目的。这是一种微创介入手术,其路径为股动脉穿刺,经髂动脉、髂总动脉、腹主动脉、降主动脉、主动脉弓、头臂干,最后达颈内动脉,因此手术伤口会在腹股沟处。
另外一种治疗方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将颈动脉切开,把堵塞在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粥样硬化性斑块切除,解除动脉血管狭窄,改善或恢复缺血区域脑组织血流,该术式被视作预防卒中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最经典术式。
并不是所有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均需进行手术治疗,具体要根据颈动脉狭窄的实际狭窄程度及患者的个人情况决定。
六、“知己知彼”,守护健康
颈动脉狭窄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危害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对于最近出现头晕眼黑、肢体乏力且一侧肢体发麻,需要尽早去医院就诊,不要自我“诊断”,去休息做按摩等,避免受外力等因素影响,导致动脉的不稳定斑块脱落,随着血液进入脑血管,甚至造成脑梗死等不可挽回的悲剧。
对于已经查处颈动脉斑块、狭窄的患者,则应尽快明确斑块的性质,评估颈动脉狭窄的程度,积极通过治疗或是生活方式的改变等,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陈忠,杨耀国.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03:169-175.
[2]冯朝申,何文涛,张新丽.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新疆医学,2023,53(03):305-30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