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孕妇为何是孕期贫血的“重点关注人群”?从生理与民族生活习惯找原因
在孕期保健方面,不同民族的孕妇都有其自身的健康问题,其中哈萨克族孕妇就是“重点人群”,她们背后有多方面的因素,如生理特征、民族生活习俗等,都是值得研究的。
一、民族风俗的成因
哈萨克族是游牧民族,新鲜蔬菜及水果食用偏少,其膳食结构以畜牧制品为主,以牛羊肉、奶类和乳制品为主。这些食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等营养物质,能够满足人体的基本营养需要。但是哈萨克族有饮用奶茶的习惯,而奶茶中的鞣酸等成分会与食物中的铁元素结合,形成难以吸收的复合物,显著降低铁的生物利用率,进而增加孕期女性贫血的发生风险。因此,就如何防治妊娠期贫血而言,仍有一些不足。
一方面,传统膳食中含有丰富的铁元素和维他命C等营养成分,如绿叶蔬菜、豆类、全谷物等,这些都是可以帮助铁吸收的。由于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所以怀孕期间,孕妇需要的铁要远远高于非孕期,如果缺乏植物性食品,则会限制铁的供应,从而引起铁缺乏症。
另一方面,哈萨克族的传统烹调方法(如烧烤、煮等),烹调时间长、水温高,食品中原本含有的对维持造血功能有好处的营养素,如维生素C等,易被破坏,而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其含量的下降会间接地影响铁的生物利用率,因此,即使摄入了一定数量的铁,也不能被机体完全地吸收和利用,这就增加了孕妇贫血的概率。
二、生理原因
1.基因效应
哈萨克族拥有一个特殊的基因库,在长期的繁殖过程中,一些与血液系统功能紧密相关的基因表现出特殊的遗传特性。与其他民族相比,哈萨克族的铁代谢关键节点如转铁蛋白受体基因、铁转运蛋白基因等基因的表达差异,可能不利于铁在人体内的有效吸收和转运,从而对血红蛋白的合成产生不利影响。血红蛋白是红细胞运载氧的重要物质,它的合成受到限制,很可能导致人体出现相对贫血症,这也导致哈萨克族妇女在怀孕初期较其他民族妇女更易发生贫血,这些先天因素为后期贫血的发生埋下了潜在的危险。
2.妊娠的生理改变特点
怀孕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激烈的生理变化,哈萨克族孕妇也不例外。孕妇在怀孕的时候,血容量会明显的增加,特别是在孕中、孕后期,血容量会增大30%-45%。在这些过程中,血浆容量的增长通常是最先开始并加速的,而红细胞的增长则是滞后的,从而造成了血液的稀释和血红蛋白的减少,出现生理性贫血的倾向。哈萨克族孕妇由于体质、营养储备等多方面的原因,机体对血液成分的快速、大量变化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因此,与其他少数民族孕妇相比,其体内造血功能难以迅速、高效地调整,以补偿血红蛋白的降低,因此,生理性贫血更易向病理性贫血发展,增加妊娠期贫血的发病率。
三、人居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相当一部分哈萨克族居民居住在边远的草原和牧区,其居住条件与城镇相比存在很大差别。就医疗资源而言,草原及牧区医疗机构较少,设备配置较差,同时缺乏专职的妇幼卫生工作人员。因此,哈萨克族孕妇不能像城镇孕妇一样方便、及时地进行全面和定期产检。因此,诸如贫血等潜在健康问题很难得到及时的检测和治疗。另外,由于游牧民族的特性,物资采购困难,导致能够防止贫血的蔬菜水果、各种营养补充剂等物资供给不足,孕妇难以保障每日的饮食结构及营养平衡,也不能通过多种途径获得足够的营养,如铁、叶酸等,这些不利因素使得哈萨克族孕妇处于妊娠期贫血症的高发状态。
总之,从生理水平上的固有遗传特征,孕期特有的生理改变,到民族生活习惯层面的膳食特征和人居环境条件,哈萨克族孕妇的确有更多易诱发孕期贫血的不良因素,是孕期贫血的“重点关注人群”。因此,迫切需要助产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等多方协作,为该人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孕期保健服务,通过饮食指导,加强产检,补充必要的营养,尽量减少妊娠期贫血症的发病率,保护哈萨克族孕产妇和胎儿的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