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一滴血里的健康密码,血常规检验如何成为疾病预警的“哨兵”

2025-10-10 09:43:21 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检验科 刘琼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无论是体检,还是因为发烧、咳嗽去医院,医生往往第一句话就是:“先去做个血常规。”只需要抽一管血,不到半小时就能拿到一张报告单,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缩写,看得人眼花缭乱。别小看这一张小小的化验单,它其实是医生了解你身体状况的“窗口”,就像一名哨兵,可以在疾病早期就敲响警钟。

  一、什么是血常规?

  血常规,顾名思义,就是对血液成分进行“常规”检查。我们的血液不是一滩“红水”,而是由各种“细胞小战士”和液体成分组成的。主要包括:

  红细胞:负责把氧气从肺运到全身,再把二氧化碳运回来。

  白细胞:免疫系统的“卫兵”,专门对付入侵的细菌、病毒。

  血小板:凝血的关键角色,一旦受伤出血,它们就会第一时间“补洞止血”。

  血常规检测的就是这些“战士”的数量和状态。因为操作简单、价格便宜、结果快速,它常常是医生最先选择的基础检验。可以说,血常规是医学里的“基础体检工具包”。

  二、血常规能告诉我们什么?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身体的“运输队”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是血常规中的“核心成员”。如果它们数量太少,就意味着身体缺少“运氧车”,人容易头晕、乏力、面色苍白,这就是常见的贫血。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比如女性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营养不良,都是常见原因。相反,如果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就像“运输车太多堵在路上”,可能见于长期缺氧的人群,比如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或者慢性肺病患者。某些血液疾病也会导致红细胞过高。

  2.白细胞——身体的“警报器”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战士。数量一旦升高,往往提示身体在打仗,最常见的就是感染。比如细菌感染时,白细胞会明显升高,伴随中性粒细胞增加;而病毒感染时,白细胞反而可能下降,淋巴细胞比例升高。但如果白细胞异常增多到很高,就要警惕是不是白血病等严重疾病。白细胞过低,则可能说明身体抵抗力下降,比如长期使用某些药物,或者受到病毒打击。

  3.血小板——止血的“修补工”

  血小板就像“创可贴”,负责在出血时迅速凝聚堵住缺口。如果数量太低,人可能轻轻一碰就出现淤青,或者刷牙时牙龈容易出血,严重时甚至会有危及生命的大出血。如果数量太高,血液就会变得“黏稠”,容易形成血栓,增加中风、心梗等风险。

  三、血常规在疾病预警中的作用

  1.小病大用处

  比如孩子发烧,医生通过血常规就能大概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如果是病毒感染,可能只需要多休息、对症处理;如果是细菌感染,则可能需要用抗生素。这不仅帮助医生快速判断病因,也避免了抗生素滥用。

  2.慢性病的“信号灯”

  血常规还可以发现一些长期存在的健康问题。比如,一个人常年贫血,背后可能是胃溃疡出血、慢性肝病,甚至是消化道肿瘤。血小板长期偏低,则要考虑骨髓疾病或免疫问题。

  3.重症的早期警报

  一些严重疾病往往最早由血常规“提醒”。比如白血病,很多患者最初只是血常规指标异常,被医生进一步追查后确诊。败血症等危重感染,也能通过血常规里的白细胞和炎症指标迅速发现。

  四、如何正确解读血常规?

  别被“参考值”吓到:化验单上有参考范围,但轻微偏高或偏低并不一定是病。比如剧烈运动后白细胞会暂时升高,女性月经期红细胞可能会略低。

  需要医生综合判断:血常规只能提供线索,不能代替诊断。医生会结合症状、体检和其他检查来分析,不必自己凭几个数字就吓坏。

  定期监测更有意义:一次结果参考价值有限,长期动态观察更能看出身体的真实变化。

  血常规作为最常见、最基础的检查之一,就像一名默默无闻的哨兵,时刻为我们的健康站岗。我们要重视它,却不要过度解读;要定期体检,却不必盯着单一指标担心。正确利用血常规,就能让它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