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季来袭:护士教你正确佩戴口罩与手卫生
又是一年流感季,医院门诊量开始攀升。作为一名一线护士,亲眼见过太多因忽视简单防护而中招的案例。佩戴口罩和勤洗手,这两句话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但您真的“做对”了吗?今天分享一些超越基础的“进阶技巧”,助您和家人筑牢健康防线。
一、口罩:不只是“戴上”那么简单
口罩是阻隔病毒飞沫传播的第一道屏障,但错误的佩戴方式会让防护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形同虚设。
1.选择是前提
日常防护首选“医用外科口罩”。请认准包装上的“YY 0469-2011”标准。它具备关键的“熔喷布”过滤层,能有效阻隔大部分飞沫和颗粒物。普通的纸巾口罩、时尚布口罩防护效果有限,不建议在流感季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时使用。
N95/KN95口罩防护性强但透气性差,主要适用于高风险或密闭场所,日常通勤非必需。请注意,脸部胡须会破坏密合度,显著影响防护效果。
2.佩戴的“魔鬼细节”
检查密闭性:戴上口罩后,用双手指尖压紧鼻夹,使其完全贴合鼻梁。然后深呼吸,感受空气是否从边缘漏出。若眼镜起雾,则说明有缝隙,需调整。
全程避免触摸外表面:口罩的外层是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一旦戴上,就把它视为“禁区”,调整舒适度时只触碰耳挂或头带。这个习惯需要刻意培养。
3.脱卸、保存与更换
绝对禁忌:不要将口罩拉到下巴处或挂在耳朵一侧!这个看似方便的动作,会使口罩内外两面发生危险的交叉污染,沾染在颈部、下巴的细菌病毒又会沾到口罩内侧,下次佩戴时直接接触口鼻,极大增加感染风险。
正确脱卸:仅用手指勾住耳挂或头带将其取下。丢弃前,可将其向内对折(让外侧污染面被包住),再放入密封袋或直接扔进有盖的垃圾桶,之后立即执行手卫生。
临时存放与更换时机:如需暂时取下(如吃饭),可准备一个干净的透气信封或密封袋,将口罩对折(内侧朝内,避免污染)放入。切勿随意塞进口袋或放在不洁的桌面上。同时,口罩出现潮湿、污损、变形或使用时间超过4-8小时,应及时更换。
二、手卫生:从“冲洗”到“净化”的进阶
手是接触病毒并传播到眼、口、鼻的主要媒介。正确的“洗手”是一门被大多数人低估的科学。
1.时机:不只是饭前便后
除了常规时机,以下关键点请务必洗手:佩戴口罩前和脱卸口罩后(这是重中之重!)。触摸公共物品后(如电梯按钮、门把手、共享单车、快递包裹)。接触口、鼻、眼之前(这是一个常被忽略的“防御性”洗手时机)。
2.方法:专业的“六步(或七步)洗手法”
简单的“五爪金龙”式冲洗无法清除指缝、指尖、拇指等隐蔽部位的病原体。请务必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遵循以下步骤,整个过程应持续40-60秒(大约是唱两遍《生日快乐歌》的时间)。内: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外:手心对手背,沿指缝交叉揉搓,交换进行。夹: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弓:双手指相扣,互相揉搓指背。大:一手握住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立:将一手五指指尖并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腕(进阶步骤):揉搓手腕,交换进行。
3.洗手液与免洗洗手液的取舍
流动水+皂液/洗手液是黄金标准。它能最有效地物理冲刷掉手上的污垢和绝大部分微生物。注意:使用流动水冲洗时,手腕应处于最低点,让水顺指尖流下,避免脏水回流。
免洗洗手液是“最佳替补”。在无法用水洗手时,请选择酒精含量在60%-80%之间的产品。关键技巧:取足量液体(约3-5毫升),确保覆盖双手所有表面,然后严格按照“六步法”揉搓,直至双手完全干燥,整个过程约20-30秒。请记住,如果手上有可见污渍或油腻,免洗洗手液的消毒效果会大打折扣,此时应优先寻找水源进行清洗。
三、总结
流感季防护,秘诀不在高端装备,而在于把戴口罩和洗手这两件小事做到极致。口罩要戴得严实、脱得干净;洗手要掐准时机、不留死角。保护好自己,就是对家人最好的爱。这个冬天,让我们一起健康同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