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胎不长肉:孕期科学饮食与体重增长指南
“怀孕了就得吃两个人的饭”“长胖点宝宝才健康”……这些传统观念至今仍在不少家庭中流传。殊不知,过量摄入不仅会让孕妈体重失控,更会培育出超重胎儿,埋下影响新生儿未来一生的健康隐患。
一、为什么要控制孕期体重?
1.孕妈妈面临的危机
过量摄入食物会让孕妈体重失控,这不仅关乎身材,更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隐患。首先在分娩时,巨大胎儿会使剖宫产、产钳助产的风险大幅飙升,产后大出血的概率也会增加。同时,生殖道损伤、严重产后出血等分娩并发症也随时可能出现。在代谢方面,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率显著升高。从远期影响来看,孕妈未来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概率增加,产后肥胖、代谢综合征可能会伴随终身。
2.宝宝成长的挑战
宝宝从出生就可能面临诸多风险,巨大儿在分娩过程中易发生颅内出血、锁骨骨折、臂丛神经损伤等情况,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低血糖等并发症的风险也显著上升。在成长过程中,他们更容易出现超重或肥胖,成为成人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高危人群。
二、孕期体重增长标准
孕期增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是要根据孕前BMI即身体质量指数=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米)来确定。不同体重基数的孕妈妈,目标也有所不同。
妊娠期体重增长推荐值标准
分阶段增长建议:
孕早期(0-3月):此时胎儿还在初步发育阶段,不需要额外多吃,增重1-2kg即可。有些孕妈因为孕吐,体重可能会轻微下降,这也是正常现象,孕吐缓解后体重会慢慢回升。
孕中晚期(4-10月):胎儿进入快速发育期,体重增长会加快。建议每周增重0.3-0.5kg,要避免一次性增重过多。
三、科学管理体重的方法
1.吃什么?看指南!
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发布的《孕期妇女膳食指南》给出了妊娠不同阶段能量需求的专业建议。孕早期保持孕前能量需求,孕中期每日增加300千卡,孕晚期每日增加450千卡。具体饮食建议如下:
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优质蛋白、低脂食物。
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基础上补充叶酸,常吃含铁丰富的食物,选用碘盐。
孕早期孕吐严重者,可少量多餐,保证摄入含必要量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孕中晚期适量增加奶、鱼、禽、蛋、瘦肉等优质蛋白质摄入。
2.吃多少?看体重!
通过体重测量及时调整饮食。不妨准备一个智能体重秤,晨起空腹记录体重。孕早期(前三个月)体重可以不增加,或者稍微增加一点(不超过2公斤)。从孕中期到孕晚期,每周要测量一次体重。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妇,每周体重增加量控制在八两左右;孕前体重超标的偏胖孕妈,每周增加半斤左右就行;要是孕前偏瘦,每周则需要增加1斤左右。数字会告诉你吃得是否合理。
3.怎么动?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指南推荐孕妇每周进行150分钟包括有氧和阻抗的中等强度运动。中等强度运动可以通过说话法来判断:运动后心率稍有提高,能说话但没法唱歌,这种程度就差不多啦!
孕妇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以往的运动习惯,循序渐进地开展运动。进行有氧运动时,建议由小运动量开始,逐渐达到30分钟/天的中等强度。运动不仅控制体重,还有助于顺利分娩。
孕期运动形式推荐以下几种:
走路:对所有孕妇都很友好,安全又容易坚持。
游泳:能让很多肌肉参与活动,但更适合孕前就有游泳习惯的人。
骑固定自行车:很好的有氧运动,在家里就能进行,方便安全。
跑步:如果孕前就有跑步习惯,怀孕后依然可以跑步,只不过需要调整强度。
其他有氧运动(如孕妇体操):能加强心肺功能,也可以在家做。
注意,孕期不适宜开展跳跃、震动、球类、登高、长途旅行、长时间站立、潜水、滑雪、骑马等具有一定风险的运动。不建议每天运动太长时间,超过90分钟不仅不会带来更多益处,还可能有低血糖或高血糖的风险。运动中不要做长时间的仰卧位的运动,避免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引起仰卧位低血压及胎儿缺氧的情况发生。
科学管理孕期体重,不仅是为了保持身材,更是为了母婴健康。记住“长胎不长肉”才是真正的健康孕期!吃对吃好,适量运动,定期监测体重,这些都是确保您和宝宝健康的重要措施。祝您孕期顺利,健康快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