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不孕的生物学真相:卵子在悄悄老化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女性受教育程度、职业发展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将结婚和生育计划推迟到30岁以后。在临床上,35岁之后女性的自然怀孕率开始明显下降,40岁之后自然妊娠的机会进一步锐减。不少女性在求子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最终才被告知:“你的卵子已经老了。”那么,卵子老化的生物学机制是什么?为何它成为高龄不孕的关键障碍?又该如何应对这一“生育危机”?本文将从机制解析到日常保健展开科学探讨。
一、卵子老化的生物学机制
卵子数决定女性一生,在一生中仅女性出生时的卵巢内含的卵母细胞即为终生的卵子数,其内含的卵子数为100-200万个,分娩后逐渐下降,青春期时则只有30-50万个,并逐期出现月经期的消耗,直至绝经。高龄女性的卵子更易在减数分裂时出现染色体数目(非整倍体)异常,即卵子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从而导致胚胎不能存活、自然流产的可能。另外,卵子的线粒体是为卵子供能的结构,线粒体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出现退化,影响卵子成熟及受精能力,进而降低受精率和胚胎活力。因此,“生物钟”不可逆运动,是高龄女性难以自然孕育的原因之一。
二、高龄不孕的临床表现
中老年女性表现出月经周期较短、不规则、闭经等是卵巢功能下降的征兆。有的女性月经正常,但其卵巢储备功能已经低下,能够用到的卵子数量和质量都不够好。检查发现基础激素如FSH、AMH和卵泡数(AFC)等来评估卵巢功能,中老年女性呈现有AMH低、FSH升高等典型特征。中老年女性卵母细胞染色体的异常率从35岁开始快速升高,有研究报道40岁女性胚胎染色体异常率在60%-80%。这都导致中老年女性一旦怀孕,流产率增加。对于大于35岁的有备孕需求但超过一年的夫妻需要积极地寻找自己的生育问题,切勿错失治疗时机。
三、辅助生殖技术是高龄求子的主要手段
辅助生殖作为高龄女性的生育之路,试管婴儿(IVF)为高龄生育保驾护航。在试管婴儿过程中,通过促排卵药物得到较多数量的卵子后,体外受精形成优质胚胎后再进行子宫腔内移植。对于高龄患者来说,试管婴儿可以克服高龄自然排卵困难和PGT-A(胚胎植入前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技术筛选出的染色体正常的胚胎,从而增加高龄卵子接受胚胎移植的成功率和有效降低流产率。但由于试管婴儿作为“锦上添花”之举,其应用并非“万金油”。有数据显示,35岁以下女性1个周期IVF的受孕率为40%-50%,40岁以后仅为10%-20%,45岁时小于5%。故尽早做出决定、尽早进行干预才是高龄患者能否顺利实现试管孕育的根本。
四、日常生活中的保健管理与生育力保护
虽然卵母细胞老化生理过程无法完全避免,但正确生活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卵巢储备功能衰退、维持卵母细胞质量。首先保证生活规律、睡眠充足,避免熬夜、工作过劳、精神紧张,因长期的精神压力会损害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影响排卵规律。注意饮食,摄取蓝莓、坚果、深绿色蔬菜等富含抗氧化物食物,以减少卵巢老化过程中氧化应激导致的氧化损伤。适当控制体重,超重及偏瘦都有可能影响激素分泌与规律性排卵。规律运动不但可以维持良好的体质,还可以增强胰岛素敏感度,对卵巢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避免接触有毒物质,如吸烟、饮酒、塑料物质的聚酯醚、农药残留等,这些均可损伤卵子及胚胎质量。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建议每半年查生殖激素和基础B超,以及时了解卵巢储备水平,做出正确决策。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许多高龄孕产妇通过辅助生殖技术终于成功怀孕并喜获“丁”;但同时也应意识到也不能放松对生育力的“全面围护”。生育力维护的主原则为“早发现、早干预、早准备”。特别是年龄达到35岁以上的,就应该及早接受积极助孕,不要因为时间和条件限制而放弃,使自己错过及时生育的最好时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