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核酸检测:精准识别病毒的“火眼金睛”你了解多少?

2025-10-20 09:29:32 贵港市中心血站 陈鲜

  在应对各类病毒感染的过程中,核酸检测始终扮演着“侦察兵”的角色,它能在病毒尚未引发明显症状时就精准“揪出”病原体,为早期诊断和防控提供关键依据。从新冠病毒到流感病毒,再到其他呼吸道或消化道病毒,核酸检测凭借其高灵敏度和特异性,成为临床和公共卫生领域识别病毒的核心手段。

  一、核酸检测的原理:从“找基因”到“证存在”

  核酸检测的核心逻辑,是通过寻找病毒特有的核酸片段来证明病毒存在。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而每种病毒的核酸序列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能在样本中检测到某类病毒的专属核酸序列,就能确定样本中存在该病毒。

  以RNA病毒(如新冠病毒、流感病毒)为例,检测过程需经过几个关键步骤。首先是样本处理,采集鼻咽拭子、痰液等样本后,需从中提取核酸——样本中不仅有病毒核酸,还有人体细胞核酸和其他杂质,提取环节要通过试剂去除杂质,分离出纯净的核酸。接着是“逆转录”,因RNA不稳定,需将其转化为更稳定的DNA(即cDNA),这一步由逆转录酶完成。最关键的是“扩增”环节,借助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用针对病毒特有序列设计的引物“定位”目标DNA,再通过酶的作用让目标DNA快速复制,原本可能只有几个病毒核酸分子,经过几十次扩增后,能变成数百万甚至数亿个,此时仪器就能通过荧光信号捕捉到它们的存在。

  之所以说它“精准”,是因为引物的设计极具特异性,只会与目标病毒的核酸结合,不会与其他病毒或人体核酸反应;而扩增过程能让极微量的病毒核酸被检测到,哪怕样本中只有少数几个病毒,也能被“捕捉”到。这种“精准定位+信号放大”的机制,让核酸检测成为目前识别病毒最灵敏的手段之一。

  二、检测结果的“门道”:阴性不代表“绝对安全”

  拿到核酸检测报告时,“阴性”或“阳性”的结果背后,藏着不少需要理解的细节——阴性不代表绝对没有感染,阳性也需结合实际情况判断,这与检测时机、样本质量、病毒特性等多种因素相关。

  “假阴性”是最受关注的情况,即实际感染了病毒,但检测结果显示阴性。常见原因与样本采集有关:若采集鼻咽拭子时未深入鼻咽部,或采样时间过短,可能未取到含有病毒的分泌物;样本采集后若未及时送检,核酸可能因降解而无法被检测到。检测时机也很关键,感染早期病毒在体内尚未大量复制,样本中病毒核酸量极少,可能低于检测下限,此时检测就可能出现阴性——这也是为何部分感染者需要多次检测才能确诊。此外,不同部位的样本灵敏度不同,如新冠病毒检测中,痰液样本的阳性率通常高于鼻咽拭子,因痰液更易聚集病毒。

  “假阳性”虽少见,但也可能发生。若实验室操作不规范,如样本间交叉污染(某阳性样本的核酸污染了其他样本),或试剂被污染,可能导致错误的阳性结果。不过正规实验室有严格的质控流程,会通过阴性对照、阳性对照等排除污染,因此假阳性发生率极低。拿到阳性结果后,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症状、流行病学史、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避免单一结果导致误判。

  三、不止于“查病毒”:核酸检测的多元应用场景

  在疫情防控中,核酸检测是快速发现传染源的核心手段。通过对重点人群(如密接者、高风险区人群)开展核酸筛查,能在无症状感染者尚未出现症状时就及时识别,从而快速隔离管控,阻断传播链——这也是为何在传染病暴发时,会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目的是“早发现、早控制”。对入境人员、冷链从业者等群体的常态化核酸检测,能及时发现输入性病例或潜在传播风险,为防控筑牢“第一道防线”。

  在疾病溯源和研究中,核酸检测能提供关键线索。通过对不同患者样本的病毒核酸进行测序,可分析病毒的基因序列变化,判断是否出现变异株,以及变异株的传播路径——例如新冠疫情中,正是通过核酸测序发现了阿尔法、德尔塔等变异株,为调整防控策略和研发疫苗提供了依据。在不明原因传染病调查中,核酸检测能帮助确定病原体类型,2003年SARS疫情和2020年新冠疫情的病原体确认,都离不开核酸检测技术的支撑。

  四、结束语

  了解核酸检测的这些知识,不仅能帮助我们更理性看待检测结果,也能让我们更理解它在公共卫生中的价值。在应对各类病毒感染的过程中,这双“火眼金睛”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而我们对它的科学认知,也是配合防控、守护健康的重要一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