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守护肝脏健康:急慢性乙型肝炎预防的科学方法与误区规避

2025-10-20 09:33:01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 赛雪燕

  肝是人体的“核心工厂”,同时也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主要场所,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有2.96亿慢性乙肝病人,其中因乙肝引起的肝硬化、肝癌死亡的人数超过80万。开展急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是关乎个人和公共卫生的大事,掌握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消除人们对肝脏疾病的认知偏差,对于保障肝脏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认识乙肝:病毒特性与疾病危害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双链 DNA病毒,可通过血液、体液和母婴传播,表现出明显的“嗜肝性”和“慢性化”。若不及时治疗,约5%-10%的成年人及90%的新生儿可发生慢性乙肝,乙肝病毒长期停留在肝脏细胞内,对肝脏造成损害,最后发展为肝硬化乃至肝癌。

  急性乙型肝炎的主要症状是黄疸、乏力、肝区疼痛等,大部分成年人在半年左右就能痊愈。如果是慢性乙型肝炎,在初期可能没有什么明显的表现,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腹水、呕血等,已经是晚期了,这就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阻断病毒传播,防止疾病进展,是防治乙肝的关键。

  二、科学预防:构建三层防护屏障

  (一)核心防线:乙肝疫苗接种

  乙肝疫苗激活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抗-HBs),是最安全有效的预防乙肝的措施。WHO建议实施“全民免疫战略”,主要针对新生儿、未接种儿童及青少年、医护人员、乙肝病人家属等。

  新生儿需要在出生后24小时之内进行首次免疫,1月龄和6月龄的时候再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免疫,完成整个免疫程序后,保护率可以达到95%;成人如果抗体呈阴性,则按照“0-1-6”的步骤进行接种,接种后1-2个月再复查,保证抗体效价在10mIU/ml以上,如果不够,要立即补苗。

  (二)关键防护:阻断传播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乙肝病毒一般不会通过吃饭、握手、拥抱等方式进行传染,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高危行为:一是通过血传,尽量不要共用注射器、剃须刀、牙刷等容易与血液接触的物品,在纹身、穿孔的时候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保证器械的消毒;二是通过体液传染,安全的性生活可以大大减少被传染的危险,乙肝携带者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做好生育计划;三是母婴传染,如果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需要在怀孕的第24-28周进行抗病毒治疗,新生儿需在出生后12个小时之内进行一次接种,可将母婴传播率降至1%以内。

  (三)定期监测:早发现早干预

  需要定期检测肝功能、乙肝五项(乙肝两对半)、乙肝病毒DNA定量等项目,以了解病毒的复制状况以及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如果出现了病毒的活跃复制,或者是出现了肝功能的异常,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免发展成肝硬化、肝癌。

  三、误区规避:走出认知盲区

  误区一:接种疫苗后终身免疫

  很多人认为接种了乙肝疫苗后就不会受到感染,其实并非如此。接种期越长,产生的抗体水平越低,一般保护期为10-15年,少数人抗体效价5-10年后会下降到保护性阈值以下。建议定期对机体进行抗体测试,若抗体效价不足,则应及时进行加强免疫,以确保长期免疫。

  误区二:乙肝病毒携带者一定会发展为肝癌

  乙肝病毒携带者不一定会发展成肝癌,大部分携带者经过正规的监测、合理的健康管理,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正常的肝功能。仅有那些未能及时干预,病毒长期活跃复制,同时伴有脂肪肝或过度饮酒者,其发生肝硬化及肝癌的风险均较高。

  误区三:日常接触会感染乙肝

  很多人因害怕感染乙肝,不愿意和别人一起吃饭,也不愿意和别人一起工作,实际上,乙肝病毒在体外环境中的抵抗力较低,而且也不会通过呼吸道和胃肠道传播。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正常的接触是不会传染的,要想消除歧视,要科学地看待乙肝,就必须要给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也可以促进乙肝的防治。

  肝是人类健康的基础,急慢性乙肝的防治需要个人、社会及国家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及时接种疫苗,阻断传播途径,到定期监测,消除认知上的误区,一步步的科学举措,可以为肝细胞构筑一道坚实“防护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