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急诊室的“定海神针”:面对嘈杂与混乱,护士如何保持高效与冷静?

2025-10-20 09:34:38 贺州广济医院 张锦妮

  急诊室,被业内称为“医院里永不停歇的战场”。这里每天充斥着救护车的鸣笛声、家属哭喊、仪器警报,医护人员时刻面临着“与死神赛跑”的高压考验。在这片看似混乱的空间里,护士群体却总能以沉稳的姿态对各类突发状况进行处理,成为维系急诊秩序的“定海神针”。他们究竟如何能够保持高效与冷静?背后藏着一套经过实践检验的专业逻辑。

  一、日常训练:把“应急”变成“肌肉记忆”

  急诊护士的冷静,并非天生心理素质,而是建立在系统化训练基础上的“条件反射”。这种训练首先体现在场景化模拟中,医院每月会组织至少两次应急演练,模拟“车祸批量伤”“急性心梗并发室颤”“儿童异物卡喉”等高频急症场景。演练时,护士们需要在预设的“混乱环境”中完成任务。比如在模拟家属哭闹干扰的情况下,快速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连接心电监护仪、执行抢救医嘱。急诊室的每个角落都暗藏“秩序密码”,抢救车按“药物-器械-耗材”分区摆放,常用药品贴有不同颜色的标识;床旁监护仪的报警音量被预设为“分级模式”,生命体征异常的优先级高于耗材短缺。甚至护士的口袋里都有固定的“装备顺序”——左手边是笔和记录板,右手边是快速血糖仪和压舌板,确保双手在紧急情况下无需寻找工具。

  二、现场应对:用“优先级思维”拆解混乱

  当急诊室同时有多名患者涌入时,嘈杂与混乱会达到顶峰。此时,护士的“优先级思维”成为破解混乱的关键。这种思维并非简单的“先到先得”,而是基于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快速分级,国际通用的“急诊分诊五级标准”是护士的核心工具。护士需要在3-5分钟内完成对一名患者的评估,包括对病史进行有效询问、对生命体征进行测量,对意识状态进行观察,然后快速归类。在进行单个危急病例的处理时,护士还会运用“任务拆解法”,让复杂抢救过程变得清晰可控,即便周围环境嘈杂,护士也能专注于当前步骤,避免因慌乱出现遗漏。

  三、心态调节:在高压中守住“情绪边界”

  急诊室的高压不仅来自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更来自情感冲击。护士每天要面对患者痛苦、家属焦虑,甚至死亡的冲击,如何将“情绪边界”有效守住,避免被负面情绪影响工作,是保持冷静的另一重考验。“职业化共情”是护士的核心心态。这并非冷漠,而是在理解患者痛苦的同时,保持专业理性。医院也会为护士提供心理支持机制。多数三甲医院设有“医护心理疏导室”,护士可对心理咨询进行随时预约。部分科室还会定期组织“案例复盘会”,让护士们将抢救过程中的感受进行有效分享,将情绪压力适当释放。“轮班调整”也很重要,连续参与重大抢救的护士,科室会安排调休,避免长期高压导致情绪耗竭。

  四、背后支撑:团队协作构建“安全网”

  急诊护士的高效与冷静,并非单打独斗的结果,而是团队协作的体现。在急诊室,护士、医生、检验技师、药房人员之间形成一套“无缝衔接”的协作模式,共同构建起抵御混乱的“安全网”。这种协作体现在信息同步上。护士在接诊患者后,会第一时间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将患者信息有效录入,医生可实时查看。在抢救过程中,护士与医生的沟通采用“闭环式确认”。医生下达医嘱后,护士会对“医嘱内容+执行时间”进行重复一遍,确保信息准确无误。抢救结束后,护士会对抢救记录立即整理,详细交接给后续接收科室的医护人员,避免信息出现断层情况。医生负责对治疗方案进行制定,护士负责执行操作和病情观察,检验技师对急诊标本进行优先处理,药房人员对急救药品进行快速调配。

  急诊室的灯光永远明亮,护士们的脚步也从未停歇。他们的高效与冷静,不是与生俱来的超能力,而是日复一日的训练、清晰的思维逻辑、职业化的心态调节,以及团队协作共同铸就的专业素养。在这片充满不确定性的“战场”上,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对生命防线的守护,成为真正的“定海神针”。每一次争分夺秒的抢救都凝聚着专业与温情,疲惫身影下藏着对生命的敬畏,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