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护理,三步操作要记清
当意外降临,心脏骤停发生的瞬间,每一秒都关乎生命的存续。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心脏骤停后的黄金抢救时间仅有4-6分钟,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CPR)成为了延续生命的关键纽带。《202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明确指出,规范的心肺复苏操作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与预后质量。掌握心肺复苏的核心步骤,不仅是医护人员的必备技能,更是每个人都应熟知的“生命急救密码”。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拆解心肺复苏的三步关键操作,明确急救护理操作标准。
一、第一步:胸外按压——重启生命的“引擎”
胸外按压是心肺复苏首要环节,能模拟心脏泵血维持脏器供血。实施前需确保环境安全,快速判断患者意识与呼吸(呼叫无意识无反应且无正常呼吸即启动急救,濒死叹息样呼吸可视为心脏骤停),并呼叫急救人员取AED。
1.按压部位与姿势
正确的按压部位是保证按压效果的关键。施救者应将一手掌根置于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部),另一手平行重叠于此手背上,手指紧扣,双臂伸直,双肩位于患者胸骨正上方,利用上半身的重量垂直向下用力按压。保持肘部固定,避免弯曲,以确保力量集中于胸骨,实现有效的胸腔压力变化。
2.按压频率与深度
根据指南要求,胸外按压的频率需达到每分钟100-120次,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血液循环效果。按压深度则应使胸骨下陷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过浅的按压无法有效推动血液流动,而过深的按压可能导致肋骨骨折等并发症。在实际操作中,可通过节奏训练和反复练习来掌握合适的按压频率与深度,例如配合“01、02、03……”的计数口诀,保持稳定的按压节奏。
3.按压的连贯性
不间断的胸外按压是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保障。每次按压后,应让胸廓充分回弹,使心脏重新充盈血液。尽量减少按压中断时间,中断时间不应超过10秒,如需进行其他操作(如使用AED、人工呼吸等),应尽快恢复按压,确保心脏持续获得有效的泵血支持。
二、第二步:开放气道——畅通生命的“通道”
在进行胸外按压后,需及时开放气道,以保证气体能够顺利进入肺部,实现有效的气体交换。当心脏骤停发生时,患者的舌根后坠是导致气道阻塞的常见原因,因此开放气道是解除梗阻、恢复呼吸的关键步骤。
1.清除口腔异物
开放气道前,快速检查患者口腔有无呕吐物、痰液等异物,可用缠纱布的手指或吸引器清除,操作需轻柔迅速,防止刺激患者呕吐或损伤黏膜。
2.开放气道的方法
常用仰头抬颏法:一手压患者前额使其头后仰,另一手两指抬下颏骨近下颏角处,使下颌尖、耳垂连线垂直地面,解除舌根压迫。若怀疑颈椎损伤,采用推举下颌法:双手放患者头两侧,肘部支撑,托下颌向前、后仰头部,拇指下拉下唇保持口腔通畅。
三、第三步:人工呼吸——赋予生命的“氧气”
开放气道后,需及时进行人工呼吸,为患者提供氧气支持,维持机体的氧合功能。人工呼吸分为口对口呼吸、口对鼻呼吸等方式,其中口对口呼吸是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1.口对口呼吸的操作要点
施救者用拇指与食指捏住患者鼻翼,深吸一口气,口唇严密包绕患者口唇,缓慢吹气1秒,以患者胸廓明显起伏为准,每次吹气量500-600毫升。吹气后松开手指,待胸廓自然回缩,再进行下一次操作,避免过度通气引发并发症。
2.按压与呼吸的配合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需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合。对于成人心肺复苏,按压与呼吸的比例为30:2,即连续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如此循环进行。对于儿童和婴儿(单人施救时),按压与呼吸比例同样为30:2;双人施救时,儿童和婴儿的按压与呼吸比例可调整为15:2,以提高抢救效率。在实际操作中,应尽量减少按压与呼吸转换过程中的时间损耗,确保心肺复苏的连续性。
心肺复苏的这三步操作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掌握这些操作要点,不仅能在关键时刻挽救他人生命,也为专业医护人员后续的高级生命支持治疗争取宝贵时间。希望通过本文的科普,能让更多人了解并重视心肺复苏知识,让这份“生命急救密码”得以广泛传播,在危急时刻绽放生命的希望之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