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重症患者吃饭喝水总“呛”?这样护理能防误吸

2025-10-22 10:57:42 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重症医学科 刘丹

  对重症患者而言,吃饭喝水本是维持生命的基础需求,可“呛咳”却成了常见难题——一口水没咽好就剧烈咳嗽,喂粥时稍不注意就憋得满脸通红。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不小心”,却不知背后藏着危险的误吸:食物或液体呛入气管,轻则引发肺炎,重则导致窒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下面就从误吸危害、风险判断、护理技巧三方面,给护士和家属讲清防误吸的关键。

  重症患者易呛咳、误吸,根源在于身体状态。中风或脑损伤者吞咽肌肉协调差,食物难入食道;长期卧床者咳嗽无力,呛入物难咳出;插胃管、气管插管者吞咽功能受影响,咽喉保护机制变弱。误吸危害远超想象:食物刺激呼吸道会引发“吸入性肺炎”,这是重症患者常见并发症,会加重肺部负担、延长住院时间;大量误吸可能瞬间堵塞气道,几分钟内就会窒息;反复呛咳还会影响营养摄入,让患者陷入“越呛越弱、越弱越呛”的恶性循环。

  想知道患者是否有误吸风险,可用简单科学的洼田饮水实验。由日本学者洼田俊夫提出,护士或家属在家就能操作。在临床护理中,饮水试验是评估患者吞咽功能与误吸风险的常用方法。操作前需准备30毫升温开水,并确保患者处于意识清醒、坐位稳定或床头抬高30-45°的体位。指导患者缓慢饮下温水,同时密切观察其吞咽过程中的反应表现。根据饮水过程的顺畅程度及是否发生呛咳,可将结果划分为五个等级:1级为一次性顺利喝完且无呛咳;2级为分两次喝完但未出现呛咳;3级为能够喝完但中途发生一次呛咳;4级为仅能咽下少量水即发生呛咳,难以完成全部饮水量;5级为刚尝试吞咽即引发呛咳,完全无法完成饮水。评估结果中,1-2级提示误吸风险较低,可尝试经口进食流质;3级存在一定风险,需在喂食时加强观察并采取减速、分次等谨慎措施;4-5级属于高风险范畴,应禁止经口摄入普通流质,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调整营养方案,如改为糊状饮食、藕粉或安排鼻饲喂养,以防范吸入性肺炎。试验全程需有专人监护,对出现剧烈呛咳的高风险患者,应立即采取拍背、侧卧位等措施保持气道通畅。需注意,该试验不适用于气管插管、意识障碍或使用镇静药物的患者,此类情况应由护士进行专业评估。

  判断风险后,掌握护理技巧能大幅降低误吸概率。在食物选择方面,应根据患者吞咽功能评估结果调整食物质地。对于评定为1-2级的低风险患者,可提供普通饮食,但需避免清汤、米汤等过稀液体。3级患者存在一定风险,所有流质应使用增稠剂调整至黏稠状态,粥类需煮至软烂浓稠,并避免食用汤面、稀粥等半流质。4-5级高风险患者仅能进食藕粉、土豆泥、蒸蛋等细腻糊状食物,或依赖鼻饲供给营养,严格禁止经口摄入稀薄液体。此外,需特别注意避开带渣豆浆、含颗粒果泥以及汤圆等黏性食物,这类食材易在吞咽过程中分散残留或黏附咽喉,显著增加误吸风险。

  喂食技巧里,细节决定效果。喂食时需确保患者保持坐姿或床头抬高30-45°,头部可稍转向健侧,以降低呛咳风险。喂食速度宜缓,每勺量控制在5-10毫升,确认吞咽完成无误吸后再继续。单次进食量不宜过多,建议少食多餐,每日可分5-6次进行。喂食前可引导患者进行数次空吞咽动作,以激活吞咽功能,提升进食安全性。

  喂后护理也关键,可避免“二次误吸”。别喂完就让患者躺下,需保持坐姿或半坐30-60分钟,减少胃内容物反流;轻轻从下往上、从外向内拍背,帮患者咳出咽喉残留食物;密切观察,若患者喂后频繁咳嗽、呼吸急促、脸色发紫,立即让其侧卧拍背排痰,并呼叫护士排查误吸。另外,每天用生理盐水给患者做口腔护理,保持清洁、减少细菌,即使少量误吸也能降低肺炎风险。

  重症患者误吸风险持续存在,护理人员与家属需保持警惕,不可因既往未发生呛咳而放松,亦不应强迫拒食患者进食。一旦发现患者吞咽困难加重、频繁呛咳、发热或痰中出现食物残渣,应立即报告医生。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饮食调整与规范喂食,可有效保障患者进食安全,避免误吸发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