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用药:别陷入“吃吃停停”的误区
高血压,作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如同一个隐匿的“健康杀手”,悄然影响着众多人的生活质量与寿命。在应对高血压的过程中,药物治疗是重要的手段之一。然而,不少患者在用药方面存在误区,其中“吃吃停停”的现象尤为突出。这种不规范的用药行为,不仅无法有效控制血压,还可能给身体带来严重的危害。接下来,我们就深入探讨高血压用药中“吃吃停停”的误区及其影响。
一、“吃吃停停”用药的常见原因
(一)症状缓解就停药
很多高血压患者在服药一段时间后,发现血压有所下降,身体不适症状如头晕、头痛等减轻或消失,便自认为高血压已经“治愈”,于是擅自停止用药。他们没有认识到高血压是一种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管理的慢性疾病,血压的暂时正常并不代表疾病已经痊愈。
(二)担心药物副作用
部分患者对降压药的副作用存在过度担忧。他们看到药品说明书上罗列的各种可能的不良反应,就害怕服药后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伤害,从而在用药过程中随意停药。实际上,医生在为患者选择降压药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等因素,尽量选择副作用小且适合患者的药物。而且,大多数患者服用降压药后并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三)缺乏用药依从性
一些患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用药依从性教育,不清楚按时、规律服药对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性。他们可能认为偶尔漏服一次药或者停药几天不会有太大影响,没有意识到这种不规律用药会导致血压波动,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二、“吃吃停停”用药的严重危害
(一)血压大幅波动
血压的正常稳定对于维持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当患者“吃吃停停”地服用降压药时,血压会随着用药情况而大幅波动。血压突然升高时,会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造成强烈的冲击,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肌肥厚、心力衰竭;还可能引发脑血管破裂,导致脑出血;对肾脏来说,会损害肾小球的功能,加速肾功能的恶化。而血压过低时,又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晕、乏力,甚至晕厥等症状。
(二)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长期不规律用药导致血压波动,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血压波动越大,患者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的几率就越高。这是因为血压的剧烈变化会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还可能诱发血栓形成,堵塞血管,从而引发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三)可能影响后续治疗效果
不规律地服用降压药,可能影响血压的稳定控制。当患者随意停药后再次服药时,血压可能更难控制在理想水平。而且,如果因不规律用药导致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可能需要调整或联合使用更多种类的降压药物,给后续的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
三、正确的高血压用药原则
(一)遵医嘱规律用药
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即使血压已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调整用药方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压变化、身体反应等情况,适时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以确保血压的稳定控制。
(二)选择适合自己的降压药
目前市场上的降压药种类繁多,不同的降压药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适用人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等因素,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降压药。患者要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不要盲目跟风选择药物。例如,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能需要选择作用温和、副作用小的降压药;而对于合并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则需要选择对血糖影响较小的药物。
(三)定期监测血压
在用药期间,患者要定期测量血压,了解血压的控制情况。可以购买家用血压计,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测量,并记录每次测量的血压值。如果发现血压波动较大或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向医生反馈,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四、结束语
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规范用药是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患者一定要摒弃“吃吃停停”的错误用药观念,严格遵循医生的嘱咐,规律服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血压,保障身体健康,享受美好的生活。让我们共同重视高血压用药,远离“吃吃停停”的误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