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毛发脱落不简单:常见脱发类型及治疗对策科普

2025-10-24 09:08:36 广西壮族自治区皮肤医院 黄选利

  每天梳头时,梳子上缠绕的发丝;洗头后,水池里漂浮的落发;甚至随手一抓,指缝间就会留下几根头发……这些场景让不少人暗自焦虑。事实上,正常成年人每天脱落50-100根头发属于生理现象,但如果持续大量脱发,或出现明显的头发稀疏、斑秃,就可能是病理性脱发了。脱发不是单一问题,不同类型的脱发背后有不同的原因,治疗方法也大相径庭。

  一、雄激素性脱发:最常见的“进行性脱发”

  雄激素性脱发是成年人最常见的脱发类型,男性发病率约21%,女性约6%。这种脱发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就像头发的“早退休”计划,由基因和雄激素共同作用引发。

  男性通常表现为M型发际线:额头两侧头发先变稀,逐渐向后退缩,同时头顶头发变薄,最终形成“地中海”;女性则多为弥漫性脱发,头顶头发均匀变稀,发际线基本保持完整,发缝逐渐变宽。

  这类脱发的核心机制是:头皮毛囊对雄激素敏感,长期受其刺激后,毛囊会逐渐萎缩变小,长出的头发越来越细、越来越短,最终毛囊完全闭合,不再生发。

  治疗对策:

  男性可口服非那雄胺,能抑制雄激素对毛囊的破坏,连续服用6-12个月可见效;女性可外用5%米诺地尔溶液,每天两次涂抹头皮,促进毛囊活性;严重者可考虑毛发移植,将后枕部健康毛囊移植到脱发区域,成活率可达90%以上。

  二、斑秃:突然出现的“鬼剃头”

  斑秃俗称“鬼剃头”,特点是头发在短期内突然成片脱落,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秃斑,边界清晰,常发生在头皮、眉毛、胡须等部位。有的患者甚至会出现全头脱发或全身毛发脱落。

  这种脱发与自身免疫紊乱密切相关。精神压力大、熬夜、病毒感染等都可能诱发斑秃。秃斑部位的毛囊其实并未坏死,只是暂时停止工作,多数患者能在6-12个月内自行恢复。

  治疗对策:

  轻症者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抑制局部免疫反应;中重度患者可在秃发区注射糖皮质激素,促进毛发生长;配合调节免疫的药物,同时减少精神压力,保持规律作息。

  三、产后脱发:新妈妈的“暂时性危机”

  约30%-40%的女性在产后3-6个月会出现明显脱发,表现为头发变稀疏,发量比孕前减少1/3。这是因为孕期雌激素水平升高,延长了头发的生长期,使本该脱落的头发“超期服役”;产后雌激素骤降,这些头发集中脱落,形成“断崖式掉发”。

  这种脱发属于生理现象,与营养失衡、睡眠不足、情绪波动也有关,但通常在产后1年左右自行恢复,无需过度焦虑。

  治疗对策:

  保证蛋白质、铁、维生素B族摄入,多吃鸡蛋、瘦肉、鱼类、坚果;减少烫染、束发过紧等行为,避免加重脱发;若脱发持续超过1年,可在医生指导下外用2%米诺地尔。

  四、休止期脱发: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当身体经历重大变化,大量头发会提前进入休止期,2-3个月后出现明显脱发,梳头时头发大把脱落,发量均匀减少。这是毛囊对身体应激的“保护性反应”。

  常见诱因包括:快速减重;缺铁性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长期服用避孕药、抗抑郁药等;严重精神创伤或慢性压力。

  休止期脱发的治疗关键是去除诱因:恢复均衡饮食,补充铁剂、维生素;调整药物需咨询医生,不可自行停药;规律作息,通过运动、冥想缓解压力。通常诱因解除后3-6个月,头发会逐渐恢复正常生长。

  五、牵拉性脱发:爱美习惯埋下的“隐患”

  长期扎过紧的马尾辫、丸子头,或频繁使用发胶、接发、烫染,会让头发持续受到牵拉和化学刺激,导致毛囊受损,出现脱发。表现为发际线后移,或扎发部位头发稀疏,严重时可形成永久性秃发。

  这类脱发完全可以预防:避免长期束发过紧,交替更换发型;减少烫染频率,选择温和的洗护产品;出现发际线后移时,及时改用宽松发型,配合外用米诺地尔。

  六、脱发防治的常见误区

  很多人认为“脱发就是肾虚”,盲目服用补肾药物,其实多数脱发与肾虚无关,滥用药物反而可能加重肝肾负担。还有人相信“生姜擦头皮能生发”,但生姜中的成分会刺激毛囊,可能加重脱发。

  正确的做法是:发现脱发异常时,先观察脱发形态,记录脱发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及时到皮肤科或毛发专科就诊。医生会通过皮肤镜检查毛囊状态,判断脱发类型,制定针对性方案。

  毛发脱落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无论是雄激素性脱发的进行性发展,还是斑秃的突然袭击,都需要科学应对。记住:大多数脱发通过早期干预可以改善,关键是找对类型、用对方法。与其对着落发焦虑,不如行动起来——好好吃饭、规律作息、及时就医,让健康的头发重新回到你的头皮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