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有“瘀毒”,正气先补足——化疗后的“清”与“补”之道
在肿瘤内科的日常工作中,很多患者和家属都会问到化疗后的调养问题。从中医学的角度看,化疗药物在攻伐癌毒的同时,也会对人体正常机能造成影响,形成一种类似“瘀毒”内留的状态。此时,如何正确地进行“清”与“补”,是康复的关键一环。
一、化疗后,何来“瘀毒”与“正气亏虚”
首先,我们来理解两个核心概念。
瘀毒:这里的“瘀毒”并非单一指血液瘀滞,它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化疗药物作为“攻邪”的强力手段,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其毒性也会损伤脾胃功能,影响气血运行,导致代谢废物无法正常排出,蓄积体内。患者表现出的疲倦乏力、恶心呕吐、舌苔厚腻、面色晦暗等,都可视为“瘀毒”内蕴的表现。
正气亏虚: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化疗在攻伐“邪气”(癌细胞)的过程中,会大量消耗人体的气血阴阳,导致正气受损。这就好比一场激烈的战役后,城池虽然守住了,但自身的兵力(正气)也已虚弱不堪。此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极度疲劳、免疫力低下、手脚麻木、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等。
二、“清”与“补”的智慧:顺序与平衡是关键
很多患者家属急于进补,希望立刻用人参、灵芝等大补之品让患者恢复元气。但如果在“瘀毒”未清、脾胃功能尚未恢复时盲目进补,反而可能“闭门留寇”,加重体内壅堵,导致虚不受补,出现上火、腹胀、食欲更差等问题。因此,正确的思路应是“先清后补,清补结合,以平为期”。
1.“清”之道:重在健脾和胃、化瘀通络
“清”的目标是清除体内的病理产物,为后续的“补”扫清障碍、打开通路。核心在于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这是气血生化的源头。
饮食之清: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山药薏米粥、南瓜小米粥,能健脾利湿。适当食用白萝卜、山楂等,有助于行气消食。避免油腻、辛辣、甜腻的食物,以免助湿生热。一道经典的食疗方“薏苡仁赤小豆汤”(不加米),就非常适合此阶段用于利湿化浊。
药物之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具有健脾和胃、清热利湿作用的方药,如四君子汤、二陈汤等加减,旨在恢复脾胃升降之机,让身体自身有能力去“清”。
2.“补”之道:重在平补气血、温养脏腑
待脾胃功能好转,食欲恢复,舌苔变干净后,再逐步转向“补”的阶段。
饮食之补:循序渐进地增加营养。可选用性味平和的食物,如鸡肉、鱼肉、鸡蛋补充蛋白质;用红枣、桂圆、枸杞、黑芝麻等熬汤或煮粥,以补益气血。例如“黄芪枸杞炖乳鸽”,黄芪补气,枸杞滋阴,乳鸽性平,是一道温和的平补药膳。
药物之补:进补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进行。气虚者可用黄芪、党参;血虚者可用当归、阿胶;阴虚者可用沙参、麦冬;阳虚者可用杜仲、菟丝子。关键在于精准对证,强调“缓图慢治”,通过小剂量的平补之品持续滋养,远胜于猛补峻补。
总结而言,化疗后的身体调理是一场“先清扫、后重建”的系统工程。理解“瘀毒”需清、正气需补的辩证关系,掌握“先清后补”的时序,采用温和持久的平补之法,方能稳稳地托住正气,帮助身体走出低谷,为长期的康复打下坚实的基础。
温馨提示:本文为科普知识,具体用药和调理方案请务必在您的主治医师和注册中医师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套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