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久站?当心“隐形炸弹”疝气!
在现代生活中,久坐办公、久站劳作的人群日益增多,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状态,却可能为一种名为“疝气”的疾病埋下隐患。疝气就像一颗“隐形炸弹”,初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一旦病情进展,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了解疝气的成因、与久坐久站的关联以及科学的应对方法,是守护腹部健康的重要前提。
认识疝气:腹部的“薄弱缺口”
疝气是指体内器官或组织通过腹壁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突出形成的包块,其发生与腹壁结构异常和腹内压力变化密切相关:
1.腹壁薄弱是基础
腹壁由多层肌肉和筋膜构成,正常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弹性。但先天发育不良、年龄增长导致肌肉松弛、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等因素,会使腹壁局部出现薄弱区域,为疝气的发生提供了“通道”。
2.腹压增高是诱因
当腹内压力突然或持续升高时,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会被推向腹壁薄弱处,逐渐突出形成疝气。常见的导致腹压增高的因素包括剧烈咳嗽、便秘、重体力劳动、肥胖等。
3.常见类型有差异
疝气可发生在腹部的不同部位,其中腹股沟疝最为常见,表现为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包块;脐疝多与脐部腹壁薄弱有关,在腹部正中线脐部形成包块;切口疝则发生在既往手术切口处,因切口愈合不佳导致腹腔内容物突出。
久坐久站:疝气的“助推器”
久坐和久站虽不会直接引发疝气,但会通过影响腹壁状态和腹压水平,显著增加疝气的发病风险:
1.久坐致腹壁肌肉松弛
长期久坐会使腹部肌肉处于放松状态,缺乏足够的锻炼而逐渐萎缩、力量减弱。腹壁肌肉的支撑作用下降,原本就存在的薄弱区域更容易进一步扩大,为腹腔内容物突出创造条件。同时,久坐还可能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引发便秘,排便时用力会间接升高腹压,加重腹壁负担。
2.久站使腹壁持续承压
长时间站立时,腹部器官的重量会持续作用于腹壁,尤其是下腹部和腹股沟区域的腹壁承受压力更大。对于腹壁本身存在薄弱点的人群,这种持续的压力会不断冲击薄弱区域,促使腹腔内组织逐渐向外突出,最终形成疝气。
3.两者结合风险叠加
部分人群既存在久坐的情况,又因工作需要频繁站立或走动,这种交替状态会让腹壁在松弛与承压之间反复切换,进一步降低腹壁的稳定性,疝气的发病风险也随之叠加升高。
疝气的高危人群
除了久坐久站人群,以下几类人群也属于疝气的高危群体,日常应加强防范:
1.老年人
随着年龄增长,腹壁肌肉逐渐退化、弹性降低,腹壁强度下降,容易出现薄弱区域,同时老年人常伴有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可能导致长期咳嗽或排尿困难,进一步升高腹压,增加疝气发病概率。
2.肥胖人群
肥胖者腹部脂肪堆积过多,会使腹壁肌肉被过度拉伸,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易出现肌肉劳损和薄弱;同时,肥胖还可能伴随腹压升高,双重因素导致疝气风险增加。
3.有疝气家族史者
疝气的发生与先天腹壁发育情况有一定关联,若家族中有疝气患者,其他成员可能存在类似的腹壁发育薄弱倾向,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科学应对与预防
针对疝气,应采取预防为主、及时治疗的科学态度:
1.日常预防措施
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工作间隙定时起身活动,做一些简单的腹部拉伸动作,增强腹壁肌肉力量;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预防便秘;控制体重,避免肥胖;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如需用力应先做好腹部肌肉准备。
2.及时识别症状
留意腹部是否出现异常包块,尤其是在站立、咳嗽或用力时出现,平卧后可消失的包块,需高度警惕疝气的可能。同时注意是否伴有局部坠胀感、隐痛等不适,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3.规范治疗不拖延
疝气一旦确诊,通常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修补腹壁薄弱区域,防止病情进展。切勿因初期症状不明显而拖延,以免发生疝内容物嵌顿、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增加治疗难度和风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