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细微之道、大能量——精神科心理护理

2023-07-04 16:13:06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尹利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一些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这些患者的精神、行为、心理异常,加上社会上很多人对精神疾病患者抱有歧视心理,导致精神病患经常遭人误解,在社会和家庭当中都不被理解。而对于精神科的护理工作人员来说,需要照顾好这些不被人所理解的精神病患,就需要对精神病患的心理变化情况进行了解,有针对性的开展护理工作,才能让精神病患在住院期间能够感受到温暖,进而提高精神疾病治疗效果,从而大大缩短患者住院治疗的时长。本文将对精神科心理护理相关的内容进行科普,希望精神科护理人员能够不断地精进自己的护理水平,真正走进精神病患的心理,建立起医患之间的信任。

  精神病患者家庭护理当中常出现的问题
      1. 否认心理     精神病患者早期症状表现为孤僻、生活懒散、性格改变、学习和工作能力降低、失眠等。当家里有人存在这类现象的时候,由于绝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缺少常识,没有做好对家人已经患上精神疾病的准备,因此经常会否认病人的这一系列的言行举止,不认为这是精神疾病的表现,总是将问题向好的地方想,认为这是患者的性格问题或者出现了思想问题,这就很容易导致精神疾病的治疗被延误,导致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发展。
       2.忌讳心理 在患者精神疾病的症状表现非常明显的时候,很多家属才真正意识到患者已经得了精神疾病。在家属感到焦虑、不安以及恐慌的时候,也很不愿意让其他人知道自己家中有人患上了精神疾病,担心患者的社会地位受到影响,因此不愿意带患者到医院进行治疗,更存在一些患者家属始终抱有侥幸心理,认为精神疾病是能够不治自愈的,觉得患者能够很快地康复。
       3. 迷信心理 这种心理在中国是非常常见,当精神疾病的患者出现幻想、妄想、兴奋躁动、行为异常等症状的时候,由于家庭成员缺少对精神卫生方面的知识,会错误的以为患者是撞鬼了或者中邪了,就会通过迷信的方式来治疗患者,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不但会让患者的病情被延误,更是耗费了财力和物力,得不偿失。
       4. 求治心理 在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之后,家属已经逐渐瞒不住患者患有精神疾病的问题了,这时候家属可能不再顾及面子,懊悔由于自己的无知导致患者的治疗被耽误,于是迫切的寻医帮助患者治疗,希望能够减轻自我内心的焦虑感,但是要之多所有的疾病治疗都是循规蹈矩的,过分懊悔和自责只会让治疗过于心急,对患者的康复来说毫无帮助。
       5. 厌倦心理 精神疾病的治疗周期长、复发率较高,如果患者不能接受系统科学的治疗,很可能会出现病情反复发作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家属就会失去对患者治疗的信心,对患者产生厌倦的心理,不再让患者到医院进行治疗,只单凭药物控制患者的病情,甚至有些家属不再提醒患者按时吃药。
       6. 迁就心理  精神病人在康复期需要坚持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职业治疗、物理治疗以及能力训练等,通过这些行为让患者的社会功能可以得以保持,避免患者康复后无法回归社会,与社会脱轨。有些患者家属认为患者既然已经得病了,还是注意休息的好,因此不让患者进行工作和劳动,对患者的生活百般照料,从而迁就患者,这对于患者回归社会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综上所述,由于很多家庭缺乏对精神病患家庭护理的基本知识,因此在患者病发的时候不能予以患者足够的支持,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无法体察患者的内心,难以做好心理护理的工作,这就很容易导致患者病情的加重和反复,对疾病的治疗无益,因此在发现患者出现了精神疾病症状的时候,第一时间应该送患者到医院检查,由专业人员做好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这样才能削弱患者的不良情绪,让患者能够得到专业的照顾。

  护理人员要积极引导病人认识疾病,积极配合展开治疗

  绝大多数精神疾病的患者在确诊的初期,都不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因此非常抗拒治疗,对医生制定的医疗方案概不配合,住院的依从性非常差。在这一时候,作为护理人员就应该充分发挥心理护理的作用,主动和患者进行沟通,给患者做好心理科普工作,让患者能够正确的认识精神疾病,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时定量的服用药物,帮助患者控制住情绪,让患者感受到关爱,逐渐能够和正常人一样从事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

  护理人员要主动处理好患者的情绪

  精神疾病的患者经常会表现出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负面的情绪,而这些情绪会加重患者的精神疾病症状,不利于治疗和康复,作为护理人员,要能够主动帮助患者梳理自己的情绪,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绝大部分患者都会在精神疾病的影响之下,做出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事情,例如出现冲动、伤人、自杀、自伤、外走等行为,为了避免患者出现这类过激行为,作为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在患者存在情绪的时候及时与患者进行聊天,纾解患者情绪,在患者病情稳定的时候多和患者聊一些开心、愉快的事情,了解患者的喜好,这样才能更好地拉近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心里距离,让患者再次出现过激行为的时候,护理人员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降低过激行为后果的严重性,减少过激行为的发生。

  帮助病人尽快的适应角色

  很多精神病患在病情稳定之后依然不愿意出院或顾虑重重,究其原因,大体是因为病患认为出院之后自己难以适应社会和家庭的环境,依然会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难以胜任工作,没有家庭地位,索性不如在医院不出院。作为护理人员,应该帮助患者消除这种情绪,让患者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病情已经得到了控制,行为和思想已经与正常人无益,不需要过度担心这类事情,同时护理人员也应该消除患者对疾病复发的恐惧心理,让患者能够树立起回归社会的信心,以自信的面貌面对社会和家庭。

  积极做好对患者以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

  精神科的心理护理工作不仅针对于患者,也针对患者家属。患者家属是和患者内心上最近的人,家属对患者的态度会极大影响患者的心情和行为,护理人员必须要对患者的家属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让家属能够接纳患者,帮助患者做好治疗工作,这样才能让患者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支持之下,重试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保持情绪的良好,预防疾病复发,让自己的身心能够保持健康。

  精神科患者住院期间的分阶段心理护理
       1.否认反抗期。这阶段的患者不能正确评估自我健康状况,对精神疾病持否认态度,采取反抗手段对抗治疗,恐惧住院、拒绝服药、逃避治疗。这阶段要对患者进行强硬的机械的护理,但过程需要人为建造的。同时护理人员要尽快熟悉患者病情、心理状态,为之后的心理护理打好基础。同时要给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避免环境对患者造成干扰。
       2. 动摇缓解期。这一时期要让病人活动和接触的范围增大,帮助患者了解住院期间的规章制度,提高患者认知层次。其次要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和患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主动引导患者宣泄情绪,强化正常心理。最后要避免对患者进行恶性的刺激,要让患者在较为温和的环境下生活,避免接受各种方面的恶心刺激。
       3. 病情好转期。这一阶段心理护理的重点是让患者明确自己的社会身份,提高心里的适应能力,帮助患者建立社会关系。由于患者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不能做到趋利避害,需要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帮助,让患者更有安全感。长期的住院生活也会让患者的自我认知能力降低,这时候应该让患者和家属、朋友多沟通接触,让患者力所能及的参与劳动。
        4.自我设计期 这阶段是患者最需要心理支持的时候,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正确的完成自我设计,在患者提出问题的时候要正面处理,不要回避,对于患者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应该及时进行修正,避免患者由于达不到目标而感到痛苦和沮丧。

  总而言之呢,精神科的心理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好了心理护理工作,医患关系才能够得到增强,医患之间才能更好的进行沟通,构建相互信任的关系,让病人能够有一种安心感和依托感,让患者在舒适的情况下更好地接受治疗,更快的康复出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