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炎的防治:家长必读
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 冯乃超
儿童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受到外界细菌病毒的影响,小儿支气管炎就是由于外界病毒细菌或支原体等感染造成的。疾病。小儿支气管炎多发生于支气管部位,大多是患儿在出现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后引发的并发症。小儿支气管炎多见于一岁以下的小儿群体,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群体中。小儿支气管炎疾病的发作可急、可缓,大部分患儿会先伴随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而后出现频繁且较深的干咳,并伴随有支气管分泌物的出现。由于婴幼儿上不会咳痰,因此大多会将分泌物经咽喉部吞下,初期症状不甚明显。
小儿支气管炎的类型
小儿支气管炎根据病程的不同,可以分为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两种类型。其中,急性支气管炎是最常见的病状类型,急性支气管炎大多由感染或外界有害,物质刺激而引起的,一般病程较短,并且能够治愈,且愈后效果好。慢性支气管炎大多在成年人群体中多见,而在儿童群体中较少,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儿童大多伴随有消化道基础疾病,进而使得其气道部位炎症反复出现。
需要注意,小儿支气管炎与感冒气管炎存在不同,虽然三者同属呼吸系统的炎症或感染类疾病,但发病部位有所区别。患有感冒的患儿,其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上呼吸道;而支气管炎的病变部位集中在支气管;气管炎的病变部位则包括了气管和支气管。一般由于三者在病因,症状表现以及治疗方案上较为相似,因此常常会合并出现,也极易混淆。
小儿支气管炎的病因
从小儿支气管炎的诱发因素来看,基础原因是小儿呼吸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加上小儿免疫能力较低,受外界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感染,容易诱发炎症。从小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来看,小儿的鼻腔相较于成人更短,且鼻粘膜更为柔嫩,也更容易感染,加上小儿的咳嗽反射能力较弱,鼻腔内纤毛运动功能较差,清除呼吸道有害物的能力低。且小儿较成人来说,各种免疫球蛋白的含量相对较低,因此更容易出现呼吸系统感染或炎症。诱发小儿支气管炎的常见病毒因素,包括了鼻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并病毒常见的细菌包括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小儿支气管炎的症状表现
患有小儿支气管炎的患儿及典型症状是咳嗽,咳痰,伴随有憋闷、胸痛等症状,最初患儿的主要表现是频繁的干咳,而伴随着支气管分泌物的逐渐出现,患儿在咳嗽时会伴随有黏液性痰。如果是细菌性感染,则会伴随有粘液脓性,痰,由于患儿年龄尚小,不能咳痰,因此,部分患儿在咳嗽后会将痰液咽下,从而掩盖了起咳痰的症状。当小儿支气管炎的症状不断加重,累及气管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后,患儿在呼气时会伴随有明显的喘憋表现,甚至可能伴随有胸痛症状。
除以上典型的呼吸系统症状外,小儿支气管炎的患儿还会伴随有发热,疲乏等全身性症状,也会伴随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小儿支气管炎的治疗
对于患有小儿支气管炎的患者,在治疗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病因对症治疗。一般常见的治疗措施包括了祛痰,止咳,解热以及缓解憋闷。
当患儿发热时,需要配合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的方法来降低患儿体温,也可以配合一些解热镇痛抗炎类药物来缓解患儿的发热症状。
当患儿的痰液过于粘稠,难以咳出时,要配合一些化痰类药物,帮助患儿排痰。
如果患儿干咳严重,则要配合止咳类药物,但需要注意,当患儿粘液过多时,则要慎用止咳药物。如果患儿伴随有喘憋的症状,则要配合一些支气管扩张剂,或者吸入糖皮质激素来缓解患者的憋闷症状。当患者伴随有呕吐腹泻等症状表现后,则要配合静脉补水和电解质,来调节患儿的体内电解质水平。
小儿支气管炎的护理
在家庭护理时,对于患有小儿支气管炎的患儿,家长要帮助患儿排痰,如果患儿的鼻腔分泌物较多,则要让患儿采用俯卧位来助力分泌物的排出,减少误吸,可以轻轻拍患儿背部来帮助排痰。
如果患儿伴随有发热症状,则要配合清热镇痛的抗炎药以及冰敷,酒精擦浴等方式进行物理降温。但要注意,采用冰敷时,冰袋要包扎毛巾,以免冰袋直接接触患儿皮肤造成冻伤。
此外,在治疗期间由于退热等因素,患儿可能会伴随有出汗量较多的情况,在家庭护理时,家属要记得及时为患儿擦干皮肤,为其更换衣物,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患病期间患儿要多喝水来补充水分的丢失。
小儿支气管炎的预防
在小儿支气管炎的预防上,由于引发小儿支气管炎的病原体数量较多,除按规范的接种疫苗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家属需要从以下几大方面做好预防。
第一,让儿童积极锻炼。有效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孩子体质,增强孩子免疫力、抵抗力,能够极大降低孩子呼吸系统感染的风险。
第二,要避免诱发小儿支气管炎的各种诱因。在生活中要注意防寒保暖,并且要避免吸入有毒有害物质,在外出时尤其要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第三,避免交叉感染。在平时生活中,孩子要避免接触各种有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人群,在回家后,要第一时间洗手。
第四,要注意均衡营养。在饮食方面要均衡,健康,多补充蛋白质,维生素。
最后,对于儿童来说,需要按时完成国家计划免疫,在流感季节,通过接种流感疫苗来降低流感病毒感染的风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