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糖尿病怎么办?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 蒋玲君
非传染性疾病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据2022年统计全球约4100万人死于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生活方式改变等多种因素驱动下,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目前全球共有5亿成人糖尿病患者。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居世界首位,中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 11. 2 %,中国未确诊糖尿病患者数量高达54% 。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50%左右,应对糖尿病关键是加强预防及早诊治,患者要科学认识糖尿病病因症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有效预防糖尿病发生。
一、糖尿病的症状及病因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陷或分泌不足或两者共同存在引起糖代谢紊乱的一组临床疾病,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健康生活方式,肥胖等导致糖尿病患病率大幅上升,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病程较长、血糖控制较差的糖尿病人常伴有各种并发症,常出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重要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等,也可合并大血管病变,如心脏血管、脑血管、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等动脉粥样硬化并斑块形成。我国糖尿病流行受到城市化、老龄化与遗传易感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型糖尿病约占总病例的90%,城市、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我国糖尿病患病有明显的地域人群差异,经济发达地区患病率较高,东部城市地区患病率最高,肥胖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
1.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陷或分泌不足或两者共同存在引发的糖、蛋白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与消瘦等表现。不典型症状包括头昏、乏力等,有的发病早期可出现、午晚餐前低血糖症状。糖尿病症状分为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及代谢紊乱有关表现。部分病例是因为出现了慢性并发症,如身体浮肿、尿蛋白阳性,手足麻木,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糖尿病足并溃烂等才发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表现为应激等情况下血糖急剧升高、病情加重,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昏迷。
2.糖尿病的病因诊断
糖尿病病因包括遗传与环境因素,临床上有60种以上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肥胖是2型糖尿病主要环境因素。某些病毒感染后导致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或餐后2小时大于等于11.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大于等于6.5%。不少患者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病因尚不清楚,多数认为与免疫缺陷或遗传因素有关。2型糖尿病显著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缺陷或分泌不足或两者共同存在,引起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下降。2型糖尿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可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疾病,血糖增高不明显需要进行耐糖量试验确诊。糖尿病检查方法包括空腹及餐后1h、2h血糖、尿常规,糖化血红蛋白、血清C肽、胰岛素、糖尿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抗体等。
二、糖尿病综合防治措施
糖尿病确诊后,要咨询专业医生或糖尿病专家,医生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和目标。目前,需要通过饮食、运动、药物与心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疗。1、饮食疗法: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饮食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医生会建议患者遵循健康的饮食习惯,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糖分的摄入。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蔬菜和水果。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控制饮食,定时、定量进餐是非常重要。2、运动治疗:定期进行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医生会建议患者进行适合自己的运动,如散步、游泳、瑜伽等,在开始新的运动计划前需咨询医生的意见。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和强度。3、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药物和针剂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有效控制血糖。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医生会建议患者使用药物控制血糖水平。按时按量服用药物非常重要,不要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4、心理治疗:糖尿病是一种长期的疾病,可能会对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患者容易出现痛苦、焦虑、抑郁等情绪波动,可以与家人、朋友交流分享患者的感受和困惑。可寻求心理支持治疗。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强对疾病的认识和管理意识。5、自我血糖监测管理: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有助于了解血糖的控制情况,医生建议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血糖测试,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血糖水平的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关注低血糖。
糖尿病需要综合防治,除了控制血糖,还需要控制多种其他因素,如血压、血脂等。患者需要规范、坚持治疗,遵循医生的建议,严格控制饮食和锻炼计划。保持充足的睡眠、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同时还要定期随访和检查: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血常规、尿蛋白、血糖、肝肾功能、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眼底视网膜、糖尿病足、外周大血管等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