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要命的急性脑出血,发病的原因和预防有哪些?

2023-12-11 09:19:23 菏泽市中医医院神经外科 刘中涛

菏泽市中医医院神经外科 刘中涛

  急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这个疾病的危害可谓不可小觑,而它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急性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因此,本文将介绍急性脑出血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防治水平。

  一、急性脑出血的发病机制

  急性脑出血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瘤或微血管瘤,以及其他复杂的脑血管疾病。此外,用力过猛、不良嗜好(吸烟、酗酒、食盐过多,体重过重)、血压波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诱发因素也会增加急性脑出血的风险。

  急性脑出血的发病机制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血肿可造成神经元、胶质细胞的直接撕裂性破坏和机械性压迫,同时在封闭的颅内产生占位效应,加重颅内压力。其次,血肿的存在会导致脑缺血,因为血液不仅从破裂的血管中泄漏,还会向周围的脑组织施加额外的压力,使脑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和养分。最后,血肿还会引发谷氨酸的释放、钙内流、线粒体衰竭、钠潴留等细胞内生化过程,导致细胞毒性水肿和坏死。

  二、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表现

  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通常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有关。典型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嗜睡和昏迷等颅高压症状,以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身瘫痪、感觉障碍、语言障碍等。

  不同部位的出血会导致不同的症状。基底核、丘脑与内囊出血常引起轻偏瘫,是常见的早期症状。而小脑和脑干出血时,可能表现为眼球活动障碍、眩晕、共济失调等。急性脑出血的特点之一是症状的急性起病和快速进展,多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这种迅猛的病程需要及时诊断和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机会。

  三、急性脑出血的诊断方法

  诊断急性脑出血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这包括神经影像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其中,CT检查是最常用的一种,它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血肿形态及是否破入脑室。此外,脑脊液检查可能显示出血性或黄色,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心脏功能和血管功能的改变,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则有助于判断颅内高压和脑死亡等。

  四、急性脑出血的预防措施

  1.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急性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定期监测血压,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采取生活方式改变,如减少盐的摄入、保持健康的体重和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降低高血压的风险。

  2.控制高血脂和糖尿病:高血脂和糖尿病也增加了急性脑出血的发病风险。通过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规律的体育锻炼来管理这些基础疾病,可以有效减少脑出血的危险。

  3.改善生活方式: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但切不可从事过于激烈的活动。保持生活规律,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也是预防急性脑出血的重要措施。

  4.戒烟和限制酒精:吸烟和酗酒都与脑出血的风险增加有关。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是减少这些危险因素的有效方法。

  5.健康饮食:合理安排饮食,减少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大豆制品、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有助于维护心血管健康。

  结束语

  急性脑出血是一种常见而危重的脑血管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诊断主要依靠神经影像学检查,预防关键在于控制基础疾病和改善生活方式。通过对急性脑出血的认识和防治,我们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社会功能。因此,加强对急性脑出血的预防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减少疾病的社会和个人负担,为大众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