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老年人骨质疏松要如何护理

2024-01-31 16:52:17 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 骨科 秦丽

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 骨科 副主任护师  秦丽

  骨质疏松属于骨、关节及肌肉系统疾病,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骨密度及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遭到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导致患者容易出现骨折的全身代谢性疾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与年龄息息相关,是老年人常见且多发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钙吸收能力就会随之下降,容易引发骨质疏松。据骨质疏松流行病学统计,我国2018年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19.2%; 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32%,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约为9000万,其中女性约为7000万(最新2022版原发性骨质疏松临床诊疗指南)。临床常见的骨质疏松症状包括肌无力、腰背部疼痛、骨折等,会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护理能预防、改善骨质疏松,有效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在全国人口日趋老龄化的现在,骨质疏松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导致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原因

  导致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的原因有很多,也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引发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有运动能力较差、吸收能力较差以及激素水平的改变。

  1.1运动能力差

  运动和骨骼的质量以及强度有很重要的关系,运动通过肌肉的牵拉刺激骨骼的生成,从而增强骨骼的强度。但是,随着老年人的身体体力降低,肌肉也逐渐开始萎缩,刺激的作用也会随之减弱,导致骨质的丢失以及骨量的下降。

  1.2钙吸收能力下降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的消化系统功能会降低,对食物的摄入量以及消化吸收功能也会逐渐减弱,导致老年人钙吸收能力降低,钙的摄入量不足,长时间会导致出现骨质疏松的现象。

  1.3激素水平的改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激素水平会持续下降,而性激素水平是骨骼的保护因素,能够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从而增加骨量的生成。尤其是女性雌激素迅速下降,导致骨质疏松的指标也较为明显,骨质丢失的速度会显著的增加,从而引发骨质疏松。

  老年骨质疏松的护理方法

  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护理方式有很多,主要通过饮食调理、适量运动、生活习惯、防摔等方面进行护理。

  2.1饮食方面

  钙是骨骼维持强度所必需的要素,富含钙成分的食品有助于钙代谢的平衡,有利于骨矿物质沉积,充足的蛋白质有助于骨基质的形成。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钙量常吸收不足,这与食欲差导致的食量减少、消化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因此,要多摄入含钙的食品,如鸡蛋、牛奶不仅能够提供优质的蛋白,还能够摄入丰富的钙、磷等身体所需的成分。还可以多摄入绿色蔬菜以及豆类产品,这些维生素的摄入对防止骨骼疏松非常重要。另外,要少进食盐、糖等食物,多吃高钙的产品。

  2.2适量的运动

  适度的运动有助于肌肉和骨骼的健康,增进肌肉的弹性以及张力,增强骨骼的耐受力,能够有效地防止骨折的发生。但要保持适量运动,不能剧烈运动以及运动过量。运动的方式、类型、运动量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运动计划。其次,还可以多进行室外活动,多晒太阳有助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质的吸收和沉积。

  2.3防止摔倒

  由于老年人的骨质因疏松而变得脆弱,防止摔倒造成骨折,家中可以安装扶手,患者也可以配备拐杖、护膝等,防止摔倒造成严重的损伤。另外,骨质疏松的患者应该选择合脚的鞋,最好鞋底有防滑纹,避免摔倒。

  2.4按时服药、定期检查

  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一定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按时服用药物,且不可随意增减服药剂量以及更换药物。还要定期去医院进行检查,及时了解身体情况,有无存在骨折的风险,并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2.5心理疏导

  骨质疏松疾病由于治疗的周期较长,需要长期细心的护理让病情得以控制,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受到限制,会容易引发易怒、烦躁等情绪。家属应该多沟通交流,认真倾听患者的感受,了解老年人是否因骨质疏松疾病而引起心理问题,让老年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

  2.6疼痛护理

  骨质疏松会引起患者出现腰背疼痛、乏力等症状,因此在护理的期间,患者需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到寒冷的刺激(因外界刺激可导致肌肉痉挛从而引发疼痛感)。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多发、常见且不可避免的疾病,会导致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迅速下降。因此,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应该从日常的生活习惯、饮食方面、适量运动及心理疏导等方面进行护理,积极了解和认识骨质疏松,有效缓解患者的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