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热”,你应该了解的知识点
沧州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科 李静静
说到发热,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情况都可能会引起人体发热,比如,身体出现感染性炎症后可能会发热,或者在剧烈运动之后可能会出现发热。发热也会分为许多不同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接下来就给大家科普一些关于发热的常见知识点,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帮助。
什么是发热?
发热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人体调节体温的中枢功能出现异常,体温比正常标准更高的现象。我们测量体温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腋测法,即把体温计放置于腋下,保持5⁓8分钟后观察体温,而口腔测温相比于腋测法的结果要更准确一些。其中,腋测法的正常体温标准在37℃,口腔测温的正常标准在37.3℃,如果体温高于正常标准,则属于发热。
发热有哪些类型?
根据人体发热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发热分为四种类型,包括低度发热、中度发热、高度发热以及超高发热。
以口腔测温为标准,如果人体温度在37.3℃⁓38℃,属于低度发热;如果人体温度在38.1℃⁓39℃,属于中度发热;如果人体温度在39.1℃⁓41℃,属于高度发热;如果人体温度在41℃以上,属于超高发热。
同时,根据体温变化趋势的不同,又可以将发热分为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以及不规则热,等等。
发热后有哪些症状?
发热具有一定周期性,根据体温上升期、高热期和体温下降期的不同,发热的症状也各不相同。
在体温上升期,患者通常会感觉到寒战、畏寒、皮肤苍白、肌肉酸痛、疲惫乏力等症状,其中常见的流感、肺炎等疾病会引起体温骤升,在短时间内就可能会达到高峰。
在高热期,根据患者病因的不同,持续时间也有所不同,此时患者会消失寒战症状,但是会伴随出汗、呼吸加快、皮肤灼热感。
在体温下降期,患者的出汗量会进一步增多,并且体温也会逐渐下降,发热引起的症状也会自然缓解。
发热后怎样处理?
根据发热类型的不同,发热处理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如果患者属于低度发热,不建议立刻使用药物降温,因为如果立刻使用药物,可能会将疾病的发展趋势掩盖,不利于医生对体温曲线图的绘制。为了缓解症状,并且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建议可以使用物理降温措施,即用温热的毛巾擦拭患者的腋下或皮肤表面,通过蒸发吸热的原理来进行降温。
如果患者属于中度发热,此时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包括寒战、畏寒、肌肉酸痛等,为了缓解症状,建议可以选择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能够有效退热。但如果患者属于高度发热或超高发热,则需要及时前往医院查明原因,并实施对症处理。
以上就是发热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帮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