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路边的蘑菇不要吃!——不要采食野生蘑菇

2024-09-20 09:17:30 深圳市光明区人民医院防保与健教部  王玮川

深圳市光明区人民医院防保与健教部  王玮川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同样也迎来了野生蘑菇生长季节。广东省毒蘑菇中毒的高峰期为每年3—9月,根据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统计显示:2010—2020年,我国上报毒蘑菇中毒事件10036起,38676人中毒,788人死亡;中毒人数占食物中毒总人数的31.8%;中毒死亡人数占食物中毒死亡人数的47.44%。毒蘑菇已成为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杀手”!

  我国有可食用蘑菇300多种,毒蘑菇80多种,其中含剧毒能对人致死有10多种,根据毒蘑菇不同的中毒类型,可以把毒蘑菇分为以下四种。

  1.胃肠炎型

  主要为黑伞蕈属和乳菇属的某些蕈种,毒性成分可能为类树脂物质、苯酚、类甲酚、胍啶或蘑菇酸等。

  胃肠型毒蕈中毒主要刺激胃肠道。一般潜伏期较短,多为0.5⁓6小时,患者有剧烈恶心、呕吐、陈旧性腹痛,以上腹痛为主,体温不高。经过适当处理可迅速恢复,一般病程2⁓3天,很少死亡。

  2.神经精神型

  存在于毒蝇伞、豹斑毒伞、角鳞灰伞、臭黄菇及牛肝菌等毒蘑菇中。这类毒素主要有四大类:毒蝇碱、鹅膏蕈氨酸、光盖伞素、致幻剂。

  神经精神型毒蕈中毒潜伏期为1⁓6小时,症状除有轻度的胃肠道反应外,主要有明显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流涎、流泪、大量出汗、瞳孔缩小、脉慢等。少数病情严重者可有精神兴奋或抑制、神经错乱、谵妄、幻觉、呼吸抑制等表现。

  3.溶血型

  中毒潜伏期多为6⁓12小时,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急性溶血。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病3⁓4天后出现溶血性黄疸、肝脾肿大,少数病人出现血红蛋白尿。病程一般2⁓6天,病死率低。

  4.肝肾损伤型

  引起此型中毒的毒素有毒肽类、毒伞肽类、鳞柄白毒肽类、非环状肽类等,具有肝肾毒性。此类毒素为剧毒,中毒危险性大,死亡率高!

  其实广为流传很多识别毒蘑菇的方法并不可靠,下面破除4条毒蘑菇识别伪科学:

  (1)颜色鲜艳的,或者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

  (2)银器、大蒜、米饭反应变黑色的有毒×

  (3)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4)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

  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根本的方法是不要采摘自己不认识的蘑菇食用。最后建议大家,未经专业培训,不要采食用野生蘑菇!不要采食用野生蘑菇!不要采食用野生蘑菇!(重要事情说三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