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预防新冠
首页 > 科普 >

流感来了,班级如何不“团灭”?

2025-06-11 15:01:47 桂林市樟木小学 漆芬芬 6567

  学校尤其是中小学,作为人员高度密集、互动频繁的特殊环境,极易成为流感病毒传播的“温床”。在一个孩子感冒发烧后,不少班级会出现集体“倒下”的现象,甚至因此被迫停课。如何在流感季节保护一个班级不“团灭”?这不仅是卫生防控的问题,更关乎整个校园乃至社会公共健康的安全。

  流感到底有多“能打”?

  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按表面抗原分为A、B、C型,其中A型变异快、传播广,是流感大流行的主要类型。流感主要通过飞沫、接触和空气气溶胶传播。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释放的病毒可污染空气和物体表面,病毒在寒冷干燥环境中存活时间更长,因此冬春季节高发。儿童和青少年因免疫力弱、接触频繁、防护意识差,是流感的高发人群。一旦感染,极易在学校等群体中传播,可能引发肺炎、中耳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校园与班级为何容易“沦陷”?

  在校园中,班级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集体。每天6至8小时的集体生活,包括课堂学习、课间交流、集体用餐,甚至同宿舍起居,为病毒传播提供了便利。首先,教室空间密闭、通风不足,是病毒传播的高风险场所。尤其冬天,教室常关窗取暖,空气流通受限,飞沫传播风险加大。其次,学生间距离近,且不少孩子感冒后仍“带病上学”,无意中成为病毒“搬运工”。此外,学校公共用品如门把手、水龙头、文具、电脑键盘等,易成为病毒“潜伏”介质,学生接触后病毒悄然传播。

  科学防控:班级如何不“团灭”?

  加强健康监测,落实晨午检制度

  学校应严格执行晨检和午检制度,密切观察学生是否有发热、咳嗽、喉咙痛、流涕、头痛、乏力等症状。发现疑似流感病例,应及时劝导学生就诊,落实居家隔离观察。不要因“学习不落下”忽视身体状况,避免威胁全班安全。班主任应与家长保持沟通,明确有发热等症状的学生必须及时报告和就诊,并提供复课证明。确诊病例班级可视情况采取停课、错峰上学等措施,防控疫情蔓延。

  教室环境管理与日常消毒不可忽视

  一个通风良好、清洁整洁的教室是阻断病毒传播的第一道防线。建议每天早中晚定时开窗通风不少于20分钟,尤其是课间和午休时间。北方寒冷地区可采用错时开窗、部分通风等方式兼顾防寒与防疫。班级应安排值日生或保洁人员每日对桌椅、门把手、水杯架、洗手池等高频接触物表面进行擦拭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较为有效。课桌尽量少摆放私人物品,减少接触面积。

  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防控流感,人人有责。班主任和家长应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强化“戴口罩、勤洗手、不揉眼、不共用水杯毛巾”等健康素养。教育孩子正确洗手(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搓洗20秒以上),特别是在饭前便后、外出归来、咳嗽打喷嚏后。发现孩子咳嗽打喷嚏未遮口鼻,老师应及时纠正,并通过板报、视频、讲座等方式加强防护意识。

  鼓励接种流感疫苗,提高群体免疫力

  每年秋季,学校应积极配合卫生部门组织学生接种流感疫苗。虽然疫苗不能完全防止感染,但能有效降低重症、住院和传播风险,是实现“群体免疫”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建议每年10月前完成接种,提前建立免疫屏障。对有疑虑的家长,班主任和校医应加强科普,讲清疫苗的安全性、必要性及其对班级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家校协同,共筑健康防线

  家长应主动配合学校防疫,做到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学、不轻信偏方。家庭是防控第一站,孩子发病时,家庭成员应佩戴口罩、保持通风、合理用药,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学校应建立与疾控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联动机制,出现聚集病例时,能快速溯源、精准应对、科学处置,防止疫情扩散。

  结语

  “防流感”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耐力赛。在流感高发季节,班级的健康不应寄望于“运气好”,而应建立在科学防控、严密管理和全员参与的基础之上。只有当每一位学生、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都成为流感防线上的“哨兵”,我们才能真正守护好教室里的一片安宁,避免一个班级在病毒面前“团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2025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