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心脏上多长了一条“管道”?99%的家长没听说过!
一、当婴儿心脏发出异常声音
3个月大的圆圆(化名)吃奶时总是呼吸急促、满头大汗,体重也未明显增加。儿科医生在她心前区听到了类似“机器马达”一样的杂音,进一步心脏超声证实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
二、什么是动脉导管?为何“未闭”?
在胎儿体内,动脉导管是一条连接肺动脉和主动脉的血管通道,可绕过尚未发育完善的肺部完成胎儿循环。正常情况下,动脉导管会在出生后24-48小时内自然闭合。然而,有些婴儿的导管未能如期关闭,血液就会从高压主动脉回流至低压肺动脉,形成“左向右分流”,造成肺循环负荷加重,最终导致心脏衰竭等问题。
三、症状表现与早期识别
动脉导管未闭的表现因导管口径大小而异。小导管可能无明显症状,但较大的则会引起喂养困难、呼吸急促、体重不增等症状。医生常能通过听诊发现“连续性杂音”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该问题。
四、早产儿与足月儿:谁更容易中招?
早产儿由于心血管系统发育不全,动脉导管对出生后闭合信号不敏感,因此更易发生PDA。足月儿则闭合率较高,通常无需干预。但若导管口径大或症状明显,也需及时处理。
五、确诊靠“看见”而非“听见”
虽然心脏杂音是重要提示,但确诊需依靠心脏彩超(超声心动图)明确导管的存在和血流方向。有时医生也会安排胸片和心电图来评估心影和心脏负担。
六、治疗方案:因人而异,目标一致
治疗目的在于尽快关闭异常导管、缓解心肺负担。常见治疗方式有:
药物治疗:多用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吲哚美辛或布洛芬可促进导管收缩,早期干预效果较佳。
介入封堵:通过心导管技术将“伞状”或弹簧状器械送入导管口进行封堵,是目前主流的微创治疗方式。
外科手术:当导管异常粗大或解剖特殊时需手术结扎,手术风险相对较低,疗效可靠。
七、把握时机:预后其实很好
若不及时干预,PDA可能导致肺动脉高压、心功能衰竭,甚至感染性心内膜炎。但只要早诊断、早治疗,大多数患儿可完全康复,日后生长发育与正常儿童无异。
八、家长须知:守好心脏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动脉导管未闭虽然是先天性心脏病中较常见的一种,但它的诊断和治疗依赖的不仅是医生的判断,更需要家长的早期识别与主动配合。以下五点建议,帮助家长成为孩子心脏健康的“守门人”。
1.留心日常表现:别忽视宝宝“吃奶费力”的信号
新生儿和婴儿不能用语言表达不适,很多先天性心脏病最早的表现,往往是吃奶慢、出汗多、呼吸急促,或是体重增长缓慢等。家长一旦发现宝宝吃奶时间过长、休息频繁、脸色苍白或嘴唇发青,应尽早就医排查。
2.定期体检不可省:听诊发现杂音是关键一步
很多PDA是在婴儿体检时被医生通过听诊发现心脏杂音而引起关注。家长切勿因宝宝表面“看起来没事”而跳过随访体检。连续性杂音是PDA的标志性表现,及早捕捉这一线索,有助于后续明确诊断。
3.遵医嘱复查心脏超声:别让一次“误以为没事”耽误病情
听到医生说“有杂音”后,个别家长会因孩子状态尚可或害怕检查而忽视进一步超声检查。但心脏彩超是诊断PDA最可靠的方法,即使杂音轻微或暂时未现,也可能在超声中发现异常分流。只有影像学检查才能真正“看清楚”。
4.早产宝宝要特别留意:重点观察呼吸与喂养表现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概率明显高于足月儿。家长应格外关注宝宝是否出现呼吸暂停、反复感染、喂奶中断或呼吸窘迫等情况。这类宝宝在出院后需定期随访,包括体格评估、心超检查等,家长不可掉以轻心。
5.沟通、记录、配合:做医生的最佳“合作者”
家长要主动记录宝宝出现的不适表现,便于医生评估病情变化。就诊时应准备好宝宝近期饮食、睡眠、体重变化等信息。如果确诊PDA,应与医生讨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配合药物、介入或手术治疗的安排,帮助孩子顺利康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