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治疗中口腔问题为何频繁出现
嗨,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谈谈精神疾病治疗中一个极易被忽略的方面,那就是口腔问题,很多人大概不清楚,精神病患者在服药期间非常容易出现诸如口干、牙痛、牙龈出血之类的口腔病症。据相关数据显示,60%-80%的精神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口腔问题,这个比例可比一般人高出许多,那么,为何这些问题频繁发生,又要如何应对,咱们慢慢说来。
一、先说说药的事儿:药物为何会对口腔造成影响
(一)抗精神病药:导致口腔“极度干燥”的主要因素
像氯丙嗪、奥氮平之类的常用药,许多人吃了以后第一反应就是“嘴巴干得如同沙漠一般”,这是由于药物会抑制唾液腺的运作,唾液量削减,口腔里的细菌便开始猖獗生殖,要知道,平常唾液能够冲洗掉食物残渣和细菌,如今这种“自然清洗剂”缺失,龋齿,牙周炎自然就来。
(二)抗抑郁药:悄然损害口腔健康
吃氟西汀、帕罗西汀这种抗抑郁药,很多人服用以后会感觉“嘴里发苦”“吃什么都没味道”,这是因为药物影响了味觉,味觉一旦出现异常,一些人就偏爱大量食用甜食或者重口味食物,牙齿受糖分和酸性物质的损害速度就加快。而且,大约10%-15%的人服用抗抑郁药之后会出现夜间磨牙的情况。
二、除药物外的“隐形破坏者”分析
(一)刷牙行为缺失:卫生习惯亟待改善
许多精神疾病患者由于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低沉,完全无暇顾及好好刷牙这件事,抑郁症患者可能整天都不想活动,会觉得刷牙这种小事都“非常累人”;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受幻觉影响,把刷牙看作“被控制的行为”从而拒绝刷牙,调查显示,40%的患者每天刷牙不到1次,而我们普通人90%以上每天都会刷两次牙,牙齿清洁不到位,细菌自然就会肆意生长。
(二)饮食紊乱:随机进食的困境
有些患者用药之后食欲明显提升,疯狂摄入甜食,饮用可乐;也有些患者食欲不佳,只是随便吃些饼干,面包应付了事。高糖食物备受细菌“青睐”,可乐中的酸性物质会“腐蚀”牙齿,久而久之,牙齿表面就会出现龋洞。
三、口腔问题对治疗难度的反向影响研究
(一)疼痛导致服药意愿低:治疗效果受影响
如果口腔溃疡疼痛剧烈,或是牙齿咬合时产生疼痛,患者也许会因“惧怕疼痛”而拒服药物,又或者自行悄悄减量,如此一来,精神疾病便极易复发,譬如,由于牙疼而漏服抗精神病药物者,其病情复发的风险将会增长两倍。
(二)心理压力加剧:难以开口说话
牙齿烂了、牙龈红肿得厉害,只要一张嘴说话,旁人就会投来注视的目光,患者极易产生自卑和焦虑情绪。已有研究做过对比,口腔问题严峻的患者,其抑郁评分要比口腔健康者高出8-12分,而越是抑郁就越发不愿打理口腔,如此便陷入了恶性循环。
四、医生、患者与家属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一)精神科医生:开药时多考虑言语表达
医生给患者开药的时候,会尽量选择对唾液腺影响比较小的药物,对于那些容易口干的人,就优先使用齐拉西酮;如果患者磨牙,可能会添加肌肉松弛剂或者更换成别的抗抑郁药,医生还会把《口腔护理手册》发给患者及其家属,教大家如何刷牙,吃什么对牙齿有益。
(二)口腔科医生:定期检查与个性化方案制定
提议患者每隔3-6个月检查一次牙齿,若口干症状较为严重,医生将会给予人工唾液,含氟漱口水以防止龋齿产生;若患有牙周炎,则应及时洗牙并实施深层清洁,对于那些不配合治疗的患者,诸如存在认知障碍的老年人,医护人员或者家属就应当帮助其刷牙,如果依旧无法配合,也许就要使其处于镇静状态再开展相应治疗。
有问题赶紧说:要是觉得嘴巴干、牙痛伴牙龈出血应及时就医处理以避免延误治疗就像世界卫生组织说的:“无口腔健康,则无全面健康。”期冀众人重视,让每抹微笑皆自信且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