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并发症:感染“趁虚而入”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长期接受透析的患者如同战场上失去盾牌的士兵,极易受到感染这一“隐形杀手”的侵袭。统计数据显示,感染已成为血透患者死亡的第二大诱因,其风险较普通人群高出5至10倍。深入理解感染为何青睐透析患者,并掌握科学的防护措施,是守护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所在。
血透患者易受感染的原因堪称“多重打击”。在透析过程中,患者每周需进行2-3次血管穿刺,这无疑为细菌敞开了“方便之门”;尽管透析器和管路经过严格消毒,但长期反复使用仍难以完全避免微小的污染风险。更为关键的是,尿毒症本身会导致患者免疫力全面下降——白细胞功能受损、抗体生成减少,就如同身体的“防御部队”战斗力大幅削弱,难以有效抵御病原体的侵袭。
血管通路感染是最常见的“导火索”。当动静脉内瘘感染时,穿刺部位会出现红肿、热痛,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形成脓肿;而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则更为凶险,可能引发寒战、高热,甚至导致败血症。这类感染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细菌可顺着导管内壁迅速蔓延,在24小时内便能扩散至全身。
肺部感染同样不容忽视。血透患者常伴有肺水肿、营养不良,加之长期卧床,呼吸道清除能力下降,极易受到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的侵袭。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且病情进展迅速,往往需要住院治疗。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亦属高发。患者皮肤干燥、瘙痒,易因抓挠而出现伤口,高磷血症导致的皮肤钙化则会破坏屏障功能,使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细菌有机可乘,引发毛囊炎、蜂窝织炎等。尤其在冬季皮肤干裂时,感染风险将进一步升高。
预防感染应从血管通路护理入手。内瘘患者每次透析后需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24小时内避免沾水,若出现渗血、渗液,应及时更换敷料。导管患者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每周由专业人员更换敷料,一旦导管出口处出现红肿,可用莫匹罗星软膏局部涂抹。日常应密切观察内瘘的震颤和杂音,若突然减弱,需警惕血栓或感染的发生。
提升免疫力乃是“治本之策”。蛋白质摄入不足将直接削弱抵抗力,血透患者每日需确保摄入1.0至1.2克/公斤体重的优质蛋白,例如鸡蛋、鱼肉、牛奶等。透析过程中会流失部分维生素,因此应适当补充维生素B、C及锌元素,这些营养素堪称免疫细胞的“能量之源”。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提升免疫细胞的活性。
呼吸道防护需时刻保持警惕。在季节交替期间,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必要时务必佩戴口罩;室内应每日通风两次,每次持续30分钟,并可用紫外线灯每周进行1至2次的消毒;在流感季节来临前,提前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此举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达60%以上。若出现咳嗽、咽痛等症状,应及时进行血常规和胸片检查,以防延误治疗。
皮肤护理需如呵护婴儿肌肤般细致入微。每次洗澡应使用温水及中性沐浴露,水温控制在40℃以内,沐浴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洗毕后,及时涂抹保湿乳以锁住肌肤水分,尤其需重点呵护手肘、脚踝等易干燥区域。修剪指甲时,应避免剪得过短,以防抓伤皮肤。若不慎出现小伤口,应立即用碘伏进行消毒,并覆盖无菌纱布;若24小时内伤口未愈合,须及时就医。
口腔和肛周同样是感染的“重灾区”。每日早晚应使用软毛牙刷进行刷牙,饭后用淡盐水漱口,以预防牙龈炎和口腔溃疡;保持大便通畅,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腹泻时及时补充益生菌以调节肠道菌群,避免菌群紊乱引发的感染。
一旦出现发热(体温超过38℃)、寒战、局部红肿等感染迹象,必须立即就医。血透患者的感染进展迅速,切勿自行服用抗生素。医生会根据感染部位和病原菌种类,选择肾毒性较低的药物,并调整透析方案以加速药物清除。
血透患者与感染的博弈是场持久战,防护意识比任何药物都重要。记住,每次规范护理血管通路,每顿充足的蛋白质摄入,每个坚持佩戴口罩的瞬间,都是在为生命筑起防线。医患携手,细节入手,就能让感染无机可乘,让透析之路走得更安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