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也是免疫力,中医情志调护为肿瘤患者“疏肝解郁”
在肿瘤治疗领域,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是治疗的辅助手段,更是抗击疾病的重要武器。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情志致病”的理论,认为情绪与健康密不可分。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长期负面情绪会降低免疫功能,而积极乐观的心态则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肿瘤患者而言,掌握中医情志调护的方法,学会“疏肝解郁”,很可能成为康复路上的关键助力。
一、中医如何看待情志与肿瘤的关系?
中医理论将情志活动归纳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情绪本是人体的正常反应,但若过度或持久,就会导致气机紊乱,进而形成病理产物。《黄帝内经》指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精辟阐述了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在肿瘤形成方面,中医特别强调“肝郁”的作用。肝主疏泄,负责全身气机的调畅。长期抑郁、焦虑或愤怒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功能,产生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这些产物积聚日久,就可能形成肿瘤。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明确指出:“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多致劳损,渐成痞块。”
二、中医情志调护的四大法宝
1.疏肝解郁法
疏肝解郁法是中医情志调护的核心所在,其理论基础源自《黄帝内经》“肝主疏泄”的经典论述。在具体实施上,中医采取多管齐下的综合调理策略:针灸治疗常选取太冲、期门、肝俞等关键穴位,这些穴位如同肝经气血运行的“开关”,通过适度刺激可以重新激活肝的疏泄功能;推拿按摩则着重于胁肋部和肝经循行路线,以柔和的手法帮助郁滞的气血重新流通;药物调理方面,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经典方剂配伍精妙,柴胡疏肝理气,白芍柔肝养血,香附理气解郁,诸药协同发挥疏肝健脾、调和气血的功效。
2.移情易性法
移情易性法蕴含着中医“形神合一”的养生智慧,其精髓在于通过高雅志趣的培养来转移病痛带来的负面情绪。书法练习时,患者需凝神静气,专注于一笔一画,这种专注状态能自然排遣心中杂念;国画创作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描绘自然美景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园艺治疗则让人亲近土地,见证生命成长,获得心灵慰藉。特别值得推崇的是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养生功法,这些运动强调“以意导气,以气运身”,通过柔和缓慢的动作配合深长均匀的呼吸,达到调身、调息、调心的三重效果。
3.语言开导法
《黄帝内经》提出的“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十六字箴言,构建了完整的情志疏导体系:首先客观分析病情,让患者对疾病有清醒认识;其次指出治疗优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然后提供切实可行的调养建议;最后帮助排解内心苦闷。这种疏导方式与现代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疗法异曲同工,都着眼于调整不良认知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医者需以真诚平和的态度,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患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地进行开导。
4.五行音乐疗法
五行音乐疗法是中医“五音疗疾”理论的具体实践,将宫、商、角、徵、羽五音与五脏五行相对应,通过音乐的和谐振动来调节人体气机。宫音浑厚沉稳,对应脾土,能安定情绪;商音铿锵肃降,对应肺金,可疏导悲忧;角音舒展升发,对应肝木,善解郁结;徵音欢快活泼,对应心火,能提振精神;羽音柔和婉转,对应肾水,可宁心安神。聆听时讲究环境安静、心神专注,最好在晨起或睡前等身心放松时段进行,音量以轻柔适中为宜,让音乐的律动与人体的气血运行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调和阴阳、平衡情志的效果。
著名肿瘤专家汤钊猷院士曾说过:“治疗癌症,三分靠药,七分靠心。”这句话生动诠释了心理调适在肿瘤康复中的重要性。记住:好心情是最好的免疫力。让我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科学有效的方法,共同面对挑战,创造生命的奇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