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也会心梗?如何早期识别和预防?
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40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正逐年增加,年轻人发生心梗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许多年轻人对自己身体过于乐观,不注意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缺乏对自身的危险因素的认知,导致一些悲剧的上演。如何认识年轻人心梗的原因、症状、预防就十分必要。
一、年轻人心梗真的存在吗?
心肌梗死(心梗)是冠状动脉急性阻塞,致使心肌缺血性坏死的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病。以往我们认为心梗高发人群多为中老年人群,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心理压力增大,加上不健康的生活饮食以及作息,心梗正“侵袭”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从临床研究来看,20-45岁青年患者不再局限于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梗,情绪波动、过度紧张劳累、吸烟、酗酒、药物滥用、遗传性高脂血症或血管痉挛,或因无器质性基础疾病,长期承受过高压力、缺乏锻炼、过度熬夜、进食高热量食物,均可在某种程度上诱发发病。
二、心梗发作时有哪些症状?
不少人认为心梗的症状一定是“剧烈胸痛”,但事实上,尤其在年轻人中,症状可能更为多样或不典型。典型症状包括突发的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常伴有出汗、恶心、心悸、呼吸困难,有时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颈部甚至下颌。疼痛多持续数分钟以上,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能缓解。
然而,也有一些年轻人出现的是“沉默性心梗”或“非典型性心梗”,如仅表现为持续疲劳、胃部不适、焦虑感加重、晕厥、心慌等,这些症状常常容易被忽视或误诊为胃病、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等其他疾病。特别是在运动、熬夜、情绪激动等诱因之后出现上述不适时,应高度警惕心梗的可能,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和血液标志物检查。
年轻人因心血管疾病的意识较低,且症状表现不典型,更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增加心肌损伤风险。
三、年轻人为什么也容易“中招”?
第一,生活习惯不良。熬夜、高脂高糖、久坐、抽烟、饮酒等是当代年轻人的通病。烟民由于吸烟造成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促进动脉硬化形成;高热量高油脂饮食、缺乏运动可能导致肥胖、高血脂及胰岛素抵抗等。
第二,心理压力大。工作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情绪波动大是当下年轻人的常态。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管易出现痉挛或破裂,加剧心脏负担。
第三,慢病管理没重视。部分年轻人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或者高血脂等疾病,因症状较轻或无症状而未定期监测或治疗,从而逐渐加重。
第四,先天性因素或罕见病变。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动脉夹层、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等,这些因素在部分年轻患者中是主要诱因,尤其是在无明显危险行为背景下发生心梗时应予以重视。
四、如何早期识别和预防年轻人心梗?
预防心梗的第一步,是树立科学的健康意识。年轻并不意味着没有疾病风险,重视体检、规律生活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应注意以下几点:
规律作息,睡眠充足,避免熬夜;均衡营养,低盐低脂饮食,维持正常体质量,控制外卖食物及烧烤食物等摄入;坚持锻炼,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禁烟、限酒、拒绝毒品、拒用兴奋剂类药物;调控心态,适时减压,必要时心理干预;定期查体,尤其是有家族史、“三高”病人等应提早监测血脂、血压、血糖、心电图。
此外,对于存在心血管家族史的年轻人,建议做进一步筛查,如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冠脉CT等,以明确潜在风险。
五、发生心梗时如何急救?
当身边人突然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等症状时,应立即警惕心梗的可能,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切勿自行驾车送医,避免途中病情加重。
发生后要平卧休息,就地安静,勿激动活动;如有既往心脏病史并自备硝酸甘油者,可舌下含化(注意测血压);禁忌盲目按摩、刺激和口服其他药物。
心肌梗死从发作到治疗的“黄金救治时间”只有短短1-2小时,越早开通堵塞血管,心肌坏死范围越小,预后越好。年轻人往往因为疏忽大意或轻视症状而延误救治,造成严重后果。
六、结语
“年轻不是护身符”,年轻没有免疫的资本,心肌梗死也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而是因为生活方式和健康意识的“肆无忌惮”,年轻一代的自我管理,的确值得更多人反思。早知道病发信号,杜绝危及心梗的恶习,才有自我健康的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