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是肺栓塞高危人群该如何预防这种危险情况?
当新生命在体内悄然孕育,准妈妈们沉浸在期待与喜悦中时,一种隐匿而凶险的威胁——肺栓塞,如同阴影般潜伏在孕期及产褥期。作为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肺栓塞的致命性令人警醒。但值得庆幸的是,这种风险并非不可控,理解风险来源、识别预警信号、掌握科学预防策略,是守护母婴安全的关键防线。
一、为何孕妇成为肺栓塞的“靶心”?解码三重风险叠加
肺栓塞是血栓脱落阻塞肺动脉导致肺血流障碍的一种致命性疾病,孕妇被比喻为肺栓塞的“靶心”,这是因为妊娠期、产褥期女性的体液内形成了血栓形成三要素的“叠加”效应,极易诱发血栓生成。其一,妊娠期孕激素明显升高,导致促进凝血因子生成,同时抑制天然抗凝因子产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原本是促进分娩的止血机制,却意外创造了异常血栓形成的机会。其二,随着胎儿的逐渐长,子宫对下腔静脉、盆腔静脉产生压迫,导致静脉回流受限,同时孕激素引起血管内壁的放松扩张,使血液流速减缓,造成静脉血流淤滞。其三,孕妇缺乏活动,如保胎卧床、剖宫产后恢复期等,进一步减弱了肌泵辅助回流功能。其四,孕妇子宫破裂、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自然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在妊娠晚期各种孕产期并发症如子痫前期、胎盘早剥等都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其中,妊娠合并血栓性疾病患者本身妊娠并发症及其合并的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易导致微血管内皮损伤,加上促胎盘钙化的维生素D拮抗剂,这种环境导致血管处于易栓状态;孕妇生殖腺激素、妊娠期蛋白C(Pc)、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降低及凝血因子Ⅹ、Ⅻ含量升高都是高危因素,比如,多胎妊娠、高龄、遗传易栓病史、血小板数量增多及肥胖、贫血等,剖宫产也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因素。
二、构筑生命防线:孕期及产后肺栓塞的科学预防策略
妊娠和分娩中肺栓塞的预防措施,主要从早期筛查评估结合孕妇和产妇的个体化预防管理;孕前检查评估高危和合并有易栓症家族史的孕产妇,责任医生接诊询问病史和家族史,了解合并症或者检查并评估有无易栓和血栓风险,制定预防干预和管理方案;孕期个体化预防干预和方案调整的依据包括是否发现可疑或静脉血栓症状、既往有过易栓症;在有危险和可能高风险的情况下,早期阶段预防、持续性预防等预防性措施的启动包括生活方式、体重、饮食、吸烟、药物和预防干预的制定,如血栓栓塞性事件、子宫过度增大和子宫胎盘卒中等;在妊娠最后三个月、分娩、产后主要的活动建议包括:避免长时间坐立、卧床;在长途旅行或长时间搭乘飞机等时要多活动踝部及腿部。穿医用弹力袜或压力套;穿医用弹力袜或压力套的选择依据包括妊娠中、高危的孕产妇,评估活动压力以缓解静脉淤滞性或血栓;穿戴医用弹力袜或压力套前,应由妇产科、肿瘤科及心血管科医生评估干预后决定;防止长时间卧床,必要时可使用间歇性足部压力装置(下肢间歇压缩加压装置)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模拟肌肉泵作用;预防干预措施;补足水分;抗栓药的使用以低分子肝素为主,因为低分子肝素具有作用和抗凝强度明确、在妊娠期能更好的防控、减少血栓风险;对于高危险的妊娠妇女应严格遵守医生的指令使用抗凝药物,以防止血栓的形成;分娩的全过程对于危险孕产妇更应该重点关注孕期抗凝治疗的管理,分娩之后还要进行早期下床活动、身体锻炼、活动和预防,高危产后6周风险也是预防的关键;控制体重等。
三、生死时速:识别肺栓塞的“红色警报”
虽然防备周密,但肺栓塞的发生还是不能避免,及时发现它的“红牌信号”对于生命安全意义重大。肺栓塞常见的症状有突然加重的呼吸困难,甚至在休息状态下也无法缓解;胸痛以针刺样胸膜痛为代表,深呼吸或咳嗽会加剧胸痛;咳嗽可见咯血;心悸和心慌显示心脏、肺脏负荷较重;头晕和晕厥说明有非常严重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单侧肢体肿胀、胀痛,甚至皮肤温度升高时也多提示合并有深静脉血栓,而这也是引起肺栓塞的元凶;而孕期的一些症状如气短和水肿、浮肿常见但若表现为突然、严重和持续加重,就应该怀疑有肺栓塞的存在。对于上述症状,就应该及时就医,不可有片刻耽搁。同时,孕产妇和产后的女性还应当有风险意识,在专业建议下做好孕期自我保健工作,关口前移,尽量降低肺栓塞的风险。
总之,肺栓塞凶险不可怕,可防可控,妊娠合并肺栓塞,既来之,则安之。妊娠合并肺栓塞危险因素控制不足,容易导致母婴不良预后。遵循规律性医疗行为是铺好母婴平安道路的牢固基石,在孕育人类新生命的伟大历程中,用科学的知识、积极的行动,做好预防和阻断血栓的防线,以科学的助力为爱保驾护航,预防肺栓塞是妊娠阶段不可忽略的必修课和生命最庄严的承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