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阳性别慌张,肾内科医生来帮忙
拿到体检报告以后,报告单显示的尿蛋白阳性几个字经常让人心头一紧,脑海里不自觉地去想“是不是我的肾脏出现大问题了?”许多人因此焦虑失眠,甚至是盲目求医,那么尿蛋白阳性真的那么可怕吗?
实际上,尿蛋白阳性可能是剧烈运动、发烧等暂时的生理反应,也可能是肾脏发出的“预警信号”。但无论哪种情况,慌张解决不了问题,及时找肾内科医生科学分析才是关键,接下来让我来为您介绍尿蛋白阳性的相关知识吧。
一、尿蛋白阳性的常见原因
1.生理性因素 生理性尿蛋白阳性多为暂时现象,与肾脏本身无器质性病变相关,如当我们进行剧烈运动后,身体代谢加快,肾脏滤过膜通透性短暂增加,会导致少量蛋白漏出;发烧时体温升高,血液循环加速,也可能让尿蛋白出现短暂阳性,与此同时,长时间站立也会导致肾静脉受压,此时可能会出现体位性尿蛋白,平卧以后则有可能短暂消失,此类情况下的蛋白量相对较少,当引发原因消失以后就会自行恢复,此时无需进行特殊治疗。
2.病理性因素 病理性尿蛋白多因肾脏滤过功能受损,常见于各类肾脏疾病,如原发性肾炎会直接破坏肾小球滤过膜;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继发性疾病,会长期损伤肾脏微血管;系统性红斑狼疮、紫癜等自身免疫病也可能累及肾脏……此类尿蛋白通常是持续性存在的,蛋白量可能会稍多,也可能会稍少,有可能伴随水肿、高血压等症状,如果不做出及时的干预,便有可能导致我们的肾脏功能受到损害,甚至会发展为肾衰竭,需要尽快明确病因并接受治疗。
二、如何鉴别真假尿蛋白
1.检验方法的选择 晨尿(起床后第一次尿)受饮食、运动影响小,能更准确反映肾脏状态,如果是随机尿检测的话,虽然比较方便但结果易波动,若初筛阳性,建议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连续收集24小时尿液测定总蛋白量,可避免单次检测误差。若是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则可以借助尿微量白蛋白和肌酐的比值,早期判定微量尿蛋白,非常适合作为参考根据。
2.排除干扰因素 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阿司匹林)可能影响检测结果,导致假阳性;女性留尿时若白带混入标本,或男性尿液被前列腺液污染,也会造成误差。剧烈运动、大量摄入高蛋白饮食后立即检测,可能出现生理性蛋白升高,需在安静状态、正常饮食下复查,在留尿的时候尽可能选择中段尿,避免初始尿液污染,确保标本合格,减少结果误判。
三、发现尿蛋白阳性该怎么做?
1.及时复查确认结果 发现尿蛋白阳性后,首先要通过复查明确结果是否可靠。建议在发现阳性后的1-2周内,选择晨起空腹状态下留取中段尿复查,此时尿液受饮食、运动等因素影响最小,结果更具参考价值。如果复查的时间和感冒发烧、剧烈运动和月经期等相互冲撞,此时则需要将此类特殊日期跳过,如果接受多次复查以后,发现尿蛋白依旧阳性,此时便需要警惕自身是否出现病理性问题。
2.就医进行有关检查 在出现尿蛋白阳性的结果以后,医生通常会告诉我们做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等,评估肾脏整体功能;肾脏超声检查可观察肾脏大小、形态、结构,排查结石、肿瘤等器质性病变;若怀疑糖尿病或高血压相关肾损害,需监测血糖、血压波动情况,此外在情况必要时医生还会进行尿蛋白电泳,区分蛋白来源是肾小球还是肾小管。
3.调整自身生活方式 无论尿蛋白阳性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都需要做好对日常生活方式的调整,饮食层面需要做好对蛋白质摄入的控制,要将优质蛋白为主,避免过量食用豆制品等植物蛋白,同时减少盐的摄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防止加重肾脏负担;作息上要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让肾脏得到充分休息。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日常运动,要借由自身情况选取合适的运动方式,诸如如散步、瑜伽、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或长时间体力劳动。
整体而言,发现尿蛋白阳性,既不必恐慌,也不能轻视。及时复查、规范就医,才能分清生理性与病理性原因,我们需要积极地配合医生检查,做好科学应对,这是守护肾脏健康的关键,保持理性,让专业指导为健康护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