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杀手”冠心病,可防可治有方法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我国每年因冠心病死亡的人数超过百万,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了解其发病因素、预防管理方法及急性发作时的院前急救措施,对降低危害至关重要。
一、认识冠心病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冠状动脉痉挛,引发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冠状动脉是心脏的“生命线”,一旦发生粥样硬化,血管壁会形成脂质斑块,如同水管结垢,造成血管腔变窄、血流受阻。心肌供血不足时出现心绞痛,表现为胸部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等;血管完全阻塞则引发心肌梗死,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痛,不及时救治会危及生命。
二、冠心病的发病因素
冠心病发病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分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两类。
不可控因素有年龄、性别和遗传。40岁以上中老年人高发,因血管壁弹性下降,脂质易沉积;男性50岁前发病风险高于女性,女性绝经后风险接近男性;家族直系亲属55岁前患冠心病,个体患病风险比常人高2-3倍。
可控因素与生活方式相关。高血压持续冲击血管内皮,使其受损;高血脂尤其是“坏胆固醇”升高,会沉积形成斑块;糖尿病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患病风险是常人的2-4倍;吸烟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液黏稠度,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倍;长期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肥胖及精神压力大,都会诱发冠心病。
三、冠心病的预防
预防冠心病需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核心在于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饮食调节是基础,日常应减少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等高脂高胆固醇食物,多吃芹菜、菠菜、苹果、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同时,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建议每周吃2-3次深海鱼类(如三文鱼、沙丁鱼)。
适度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可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运动时以不感到心慌气短、能正常交谈为宜,刚开始锻炼时每次运动10-15分钟,之后逐步增加时长至每次30分钟以上,每周坚持3-5次即可。
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显著增加冠心病风险,因此最好戒烟,饮酒也要有所节制。男性每天饮酒量不宜超过一瓶啤酒的量,女性则减半。
此外,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人群,需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切勿自行停药或更换药物,同时定期到医院复查;无论是否患有基础疾病,都要学会调节情绪,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维持身心良好状态。
四、冠心病患者的生活管理
冠心病患者需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强化病情控制,通过精细化管理减少急性发作风险:
饮食管理需在预防原则上更注重细节:除减少高脂高盐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外,要做到少食多餐,不吃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严格控制糖分摄入;可多选择苦瓜、洋葱等有助于调节血脂和血糖的食物,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减少油炸、红烧。
运动管理需兼顾安全与效果:病情稳定时可进行适度运动,运动前需做5-10分钟热身(如慢走、活动手脚),运动后做5-10分钟整理活动(如拉伸肌肉);每次运动20-40分钟,每周3-4次,选择傍晚或饭后1小时进行(避开清晨寒冷时段);运动中若出现胸痛、胸闷、头晕等不适,需立即停止并休息,若症状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用药与健康监测是核心:必须长期遵医嘱服用药物,如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预防血栓,用药期间注意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出血症状;他汀类药(阿托伐他汀)降血脂、稳定斑块,需定期检查肝功能;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控制心率血压,不可突然停药,以免病情反弹;硝酸酯类药(硝酸甘油)缓解心绞痛,需避光保存,开封后3-6个月需更换。
同时,患者需定期复查(病情稳定者每3-6个月一次,检查心电图、血脂等指标),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诱发因素,注意保暖,保持规律作息(不熬夜),通过稳定生活状态控制病情进展。
五、冠心病急性发作的院前急救
冠心病急性发作时,及时的院前急救能提高生存率。
心绞痛发作时,让患者停止活动、就近坐下或躺下休息,保持周围环境安静通风,解开衣领和腰带,减轻胸部压迫感。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0.5mg),含服时不要吞咽,让药物自然溶解吸收,1-2分钟未缓解,5分钟后可再含1片,最多3片。疼痛持续20分钟以上不缓解或伴有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立即拨打120,清晰说明患者地址、症状和发病时间。
心肌梗死发作时,让患者平卧在平坦处,保持安静,切勿搬动或摇晃患者,避免增加心脏负担。立即拨打120,告知具体情况。若患者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将患者仰卧在硬地上,抢救者跪在患者一侧,双手交叉重叠,手掌根部放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垂直向下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时注意用力均匀、有节奏;每按压30次,进行2次人工呼吸,先清除患者口腔异物,捏住鼻子,对着嘴缓慢吹气1-2秒,观察胸廓起伏,如此反复。等待救护车时,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脉搏等情况,随时向医护人员汇报。
总之,冠心病虽被称为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但并非无计可施,从日常的健康饮食、适度运动,到患者的科学用药、定期复查,再到危急时刻的正确急救,每一个环节都关乎心脏健康,只要我们将防治意识融入生活,就能有效降低风险、守护心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