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危重症护理“组合拳”:床边血透与ECMO的协同照护技巧

2025-07-25 09:25:37 贺州市人民医院 李淼

  在重症医学领域,床边血液净化(血透)与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联合应用已成为挽救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终极武器”。这两项技术如同精密齿轮的咬合,既需要各自发挥效能,更依赖协同配合才能实现1+1>2的治疗效果。本文将从设备协同、病情监测、并发症防控等方面,解析二者联合应用的护理要点。

  一、设备协同:构建高效生命支持网络

  床边血透与ECMO的管路整合是协同护理的基础。临床常采用“串联模式”,将血透管路连接于ECMO静脉端,利用ECMO的血流动力驱动血液净化,既减少血管通路数量,又避免重复抗凝带来的风险。连接时需注意管路走向合理,避免打折、受压,确保血流量稳定在150-250ml/min的理想范围。参数匹配需动态调整。ECMO运转中需维持活化凝血时间(ACT)在180-220秒,而血透治疗要求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控制在正常值的1.5-2倍,护理人员需建立抗凝监测台账,每4小时监测一次凝血指标,根据结果精准调整肝素剂量,平衡抗凝与出血风险。设备维护要双管齐下。ECMO膜肺需每小时检查一次,观察气体交换效率及有无血栓形成;血透滤器需密切监测跨膜压,超过300mmHg时及时更换。两者的置换液和置换量需根据患者容量状态协同调整,避免容量波动过大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二、病情监测:建立多维度的评估体系

  循环功能监测是协同护理的核心。需通过有创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等指标,实时评估患者容量状态:当中心静脉压>12cmH2O时,需增加血透超滤量;出现血压下降时,应降低血透血流速度,同时调整ECMO流量维持器官灌注。每小时记录尿量、超滤量及ECMO出入量,确保液体负平衡控制在安全范围。呼吸与肾功能评估需同步进行。监测ECMO氧合指数,维持动脉血氧分压在80-100mmHg;通过血透治疗前后的血肌酐、尿素氮变化评估肾功能改善情况。每日监测血气分析和电解质,重点关注血钾水平,当血钾>5.5mmol/L时,可通过血透调整置换液钾浓度快速纠正。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不可忽视。ECMO离心泵转速、血流量、膜肺入口压需每小时记录;血透机器的静脉压、动脉压、滤器压需实时观察,出现压力异常报警时,立即检查管路有无堵塞、血栓或连接松动,避免因设备故障中断治疗。

  三、并发症防控:筑牢治疗安全的屏障

  出血是最常见的高危并发症,预防需落实“三级防护”: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延长至30分钟以上,使用止血敷料并密切观察渗血情况;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采血后延长按压时间;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迹象,出现呕血、黑便或意识改变时立即停用抗凝剂。血栓形成风险需双重防控。每日检查ECMO管路有无血栓形成迹象,如血液颜色变暗、压力升高;血透管路需定期用生理盐水冲洗,防止滤器凝血。同时监测血小板计数,当血小板<50×10^9/L时,及时输注血小板预防出血。感染防控要全程把关。严格无菌操作,ECMO和血透穿刺点每日换药,使用无菌透明敷料覆盖;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吸痰时严格执行手卫生;监测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出现发热时及时留取血培养,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

  四、人文照护:为康复注入温暖的力量

  多器官衰竭患者常因治疗痛苦产生绝望情绪,人文关怀不可或缺。护理人员应每日用通俗语言解释治疗进展,通过肢体接触传递关怀;为患者播放舒缓音乐、调整舒适体位,减轻治疗带来的不适感;鼓励家属通过视频探视,增强患者求生信念。早期康复训练需同步开展。在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协助患者进行肢体被动活动,每2小时更换体位;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预防肺不张;根据肌力恢复情况,逐步过渡到主动活动,为后期撤离生命支持设备奠定基础。

  五、结束语

  床边血透与ECMO的协同护理是对重症护理团队的极致考验,既需要精准把控设备参数,又要动态评估病情变化,更要兼顾人文关怀。只有将每项操作落到实处,让两项技术真正实现“1+1>2”的协同效应,才能为危重症患者搭建跨越生死的生命桥梁,助力他们重获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