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埋豆联合泡沫敷料及30°侧卧位交替管理对骨科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预防
压力性损伤犹如“鬼魅”,在每一个需要卧床休养的骨科创伤患者身边“萦绕”。而传统的护理干预往往是事倍功半,单纯依靠间歇性翻身或气垫床的应用并不能避免压疮发生。笔者近来发现应用中医的传统耳穴压豆改善血液循环,并选择泡沫敷料进行皮肤保护,以30°侧卧位交替摆放,压疮预防三管齐下,有效预防了压疮的发生。
一、压力性损伤的危害与预防挑战
压力性损伤是一场无声的战争,患者在毫无知觉的环境下被打败,因某个部位长时间压迫,导致血管像被压扁的水管一样失去正常的血液流量供应,皮肤及深组织因缺乏血液及营养成分,从表皮开始慢慢被“饿死”。骨科患者由于外伤或手术等需要长时间卧床,身体重量常压在骨突处,如尾骨、髋部、足踝部位,压迫过量也会造成正常血管承受范围以外的压力。不仅如此,疼痛、药物也会导致患者不愿意或不能自觉进行翻身,就像温水煮蛙,患者的皮肤不知不觉就会受损。临床上较为常用的预防措施有定时翻身、使用减压垫、保持皮肤干燥清洁等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如何发现更为有效、廉价、易于操作的预防措施成了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三位一体的综合预防策略
(一)耳穴埋豆的神奇效果
人类耳朵是一块微型的人体“地图”,中医认为耳廓上分布着人体每个器官的反射区,刺络耳穴可对各部位起到调理和调节功能。医护人员选取与皮肤血液循环有关的穴位,例如肾、脾、肝等穴,耳穴埋豆贴在穴位上,给予温和持久的刺激,起到了给人体按“启动键”的作用。当耳穴埋豆刺激耳穴后,把神经信息沿神经传导通路传入脑部,由大脑发出调控指令,使全身血液循环系统得到调控,相当于遥控器遥控电视,即可调节体内全身的循环状态。研究表明,耳穴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皮肤表面温度上升,促进患者血液流通加快,使组织和器官获得更多氧气和营养成分,同时具有镇痛作用,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不安等症状,使患者更佳地入睡。
(二)泡沫敷料的保护作用
泡沫敷料像为娇嫩肌肤穿了特制外衣,使用先进材料科学技术制造而成的敷料,具有特殊的蜂窝状结构,患者的身体压在泡沫上,无数个气泡就是数不清的小弹簧,会把压力分配到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大为减少单点的压力,并且敷料的弹性材料可以自动地随着身体的形状而展开,紧贴皮肤,不发生皱褶、空隙。好的泡沫敷料能与肌肤“呼吸”相通,特殊多孔构造可让空气、水气自由进出,能保持皮肤表面的干洁性,避免潮湿、软化皮肤引起的损伤。此外敷料的表面具有防水功能,可阻挡外界之水,保证皮肤处于一个干净的微环境中。
(三)30°侧卧位的科学设计
30°侧卧位被专家称为预防压疮的“黄金角度”,看似简单的30°却是一门很科学的学问。传统体位的90°侧卧位虽然能够避免压力在背部,但大部分体重压在髋部大转子部位,该部位皮肤较薄,骨突起外露,极易形成压疮。30°侧卧位巧妙避开所有危险的骨性突出处,把体重均匀分散到较大面积处,受压面积每平方厘米的压力分担就会小很多。体位翻转讲究配合的节奏感,更换次数一般为2-3次/天,但是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做好交班记录,做到两班交接,每位上班的护士清楚掌握患者的体位情况。
三、三法联合的协同优势
(一)1+1+1>3的神奇效果
耳穴埋豆联合泡沫敷料和30°侧卧位所产生的效果明显大于任意一种方法单独进行所产生的效果总和。耳穴埋豆调整内部,犹如把汽车加注高标汽油一样,提升了机体整体效能。泡沫敷料对外部进行防护,犹如汽车加装气囊,当汽车发生意外时发挥作用。而30°侧卧位改变了力学环境,犹如选择最佳道路一样避免了不必要损耗。三种方法互为关联,互为支撑,形成一道严密的屏障,从生理、物理和体位角度预防压疮发生。
(二)个体化的精准预防
不同的患者根据身体的素质不同,所采用的预防措施不同。年龄大小、体质胖瘦、体质状况、疾病状态的不同对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需要联合干预的模式根据每个患者的差异而调节。例如,糖尿病患者血液循环较差,可能需对耳穴刺激频度加强或力度加大,使用更为专业性的泡沫敷料;体位变换的时间间隔比年轻创伤性的患者要缩短。相反,年轻的创伤患者虽然愈合力较强,但因疼痛难忍可能更需要使用耳穴治疗止痛,提高配合度,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四、结语
耳穴埋豆结合泡沫敷料及30°侧卧位交替方法是一个新型的预防措施,充分发挥了传统的中医与现代医技手段,增加有效性、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