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分家,得了胃溃疡需要脾胃同治
胃溃疡是胃黏膜受损形成的慢性溃疡,主要表现为上腹痛、反酸、胀气等症状。中医认为“脾胃相表里”,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二者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若脾胃功能失调,胃酸分泌异常或胃黏膜防御能力下降,就容易导致胃溃疡。因此,治疗胃溃疡不能仅针对胃部,还需调理脾的功能,实现“脾胃同治”,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溃疡愈合,减少复发。
一、脾胃共存,情同手足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具有将饮食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并输送到全身的功能。脾胃关系密切,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胃主降,脾胃相互配合,共同承担受纳、消化食物和输布营养的职能。因此称脾胃为“仓廪之官”,为“气血生化之源”和“后天之本”。这种“脾升胃降”的配合,如同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双向车道,确保消化代谢流程顺畅进行。同时,它们还共同调节着体内的湿度环境:胃喜欢适度湿润以帮助消化,但又不耐过度燥热;脾偏好干燥的工作环境,却畏惧湿气困阻。这种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构成了中医“脾胃相表里”理论的核心。如果脾受湿阻,胃也难逃厄运,以至于出现脾胃不和、胃口不好的症状。所以夏天要想胃口好,就要保护好脾胃,健脾祛湿。
二、脾胃同治的临床策略
中医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将脾胃视为一体。因此,中医治疗脾胃总是脾胃同调。比如饮食不节造成病症,出现气短、没精神、内热等症状,中医在调理时,往往采取健脾养胃的方法。因为两者相辅相依,相互影响,若要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多需要二者并重,同步调理。脾喜燥恶湿,胃则喜湿恶燥。脾胃之间的燥和湿又是相互制约、相互滋助的。《脾胃论》云:“善治者,唯有调和脾胃。”故宜健脾益气以达“四季脾旺不受邪”,而脾胃虚弱,是溃疡病发病的病理基础,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所以临床中有脾胃气虚、脾胃虚寒之分。脾胃气虚者宜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脾胃虚寒者,可选黄芪建中汤、理中汤合良附丸加减。也可针灸或揉按足三里穴、内关穴、中脘穴、关元穴以及天枢穴,以祛除体内虚寒,改善胃溃疡症状。
三、日常养护脾胃预防胃溃疡复发
夏天既是脾胃最脆弱的时候,也是养脾胃的最佳时机。夏日炎炎,过多进食生冷瓜果、冰淇淋、冰镇饮料时,寒气也随之进入体内损伤脾胃的阳气,并影响运化功能,而出现舌苔白腻,腹痛、腹泻、乏力、肢体沉重的症状,重则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此时,我们就可以用3-5片生姜、少许红糖,加水煮沸后小火煮5分钟,温服(有糖尿病的患者不加糖)。如果伴有大便稀烂的症状,可以喝“健脾化湿粥”,健脾祛湿,取薏苡仁30g、茯苓30克、芡实20克、大米50克,提前浸泡2小时,与大米一起煮粥,煮至软烂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胃溃疡容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如有解黑便的症状,则不能再进食、也不能饮水,并立即就医。
除了治疗,日常养护脾胃对于预防胃溃疡复发也非常重要。一是要定时定量,一日三餐要定时,尽量保持固定的用餐时间,让脾胃形成规律的生物钟。每餐的食量也要适中,避免过饱或过饥,一般七八分饱为宜。这样可以减轻脾胃的负担,维持其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二是食材要多样化,荤素搭配合理,避免进食糯米、竹笋、油炸食物。三是保持心情舒畅,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摄影等,不仅可以丰富生活,还能转移注意力,让自己从紧张的生活和工作中解脱出来,保持平和的心态,对脾胃的养护也有很大帮助。
结束语
胃溃疡的治疗,就像修复一座年久失修的仓库:既要修补破损的墙壁(胃黏膜),也要疏通仓库外的运输通道(脾的运化),更要保持仓库内外的通风顺畅(脾胃气机)。只有脾胃功能协调,胃才能“纳”得好,脾才能“运”得畅,溃疡才能真正愈合且不易复发。记住,对付胃溃疡,别只盯着“胃”,多关注“脾”的状态。从饮食、情绪、运动等多方面调理脾胃,才能让消化系统回归平衡,让“老胃病”真正成为过去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