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糖尿病与糖尿病足:警惕“甜蜜陷阱”延伸的健康威胁

2025-08-07 10:42:19 广西荔浦市中医医院 范永国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悄悄损害身体的多个器官和系统,其中糖尿病足就是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因其高致残率、高复发率,成为威胁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隐形杀手”。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截肢。了解糖尿病与糖尿病足的关联,掌握预防和应对方法,对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导致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和血管病变(导致足部缺血、缺氧),合并感染等因素,引起足部疼痛、溃疡、坏疽等病变的总称。简单来说,就是高血糖长期“侵蚀”下,双脚变得“不敏感”且“缺营养”,一旦受伤很难愈合,小伤口可能演变成大麻烦。

  二、糖尿病为何会引发足病?

  神经病变是“感觉失灵”的元凶:长期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尤其是足部神经。患者可能出现足部麻木、感觉减退,甚至感觉不到疼痛、温度和压力。比如踩到尖锐物体、被热水烫伤时,自己毫无察觉,容易造成隐匿性损伤。

  血管病变让双脚“缺血缺氧”: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下肢血管狭窄、硬化,血流不畅。足部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本就较弱,血管病变后更是“雪上加霜”,使得足部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变得脆弱,伤口难以愈合,感染风险大大增加。

  感染是“火上浇油”的推手:神经和血管病变让足部防御力下降,一旦出现伤口,细菌容易趁虚而入,且由于血液供应不足,药物也难以到达病灶,感染容易扩散,从轻症炎症发展为严重溃疡、坏疽。

  三、糖尿病足的早期信号有哪些?

  及时发现早期症状,能有效降低足病恶化风险,糖尿病患者要警惕这些信号:

  足部麻木、刺痛、烧灼感或感觉减退,走路像踩在棉花上;

  足部皮肤干燥、开裂,容易脱皮;

  下肢发凉、怕冷,腿部抽筋,尤其是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小腿疼痛(间歇性跛行);

  足部出现鸡眼、老茧或轻微伤口后难以愈合。

  四、如何预防糖尿病足?

  对于糖尿病足,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糖尿病患者做好这几点,能大幅降低发生足病风险:

  控制血糖是基础:严格遵医嘱用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从根源上减少神经和血管损伤。

  做好足部日常护理:每天用温水(37℃左右,避免烫伤)洗脚,洗完后用柔软毛巾轻轻擦干,尤其是脚趾缝;选择宽松、透气、合脚的鞋袜,避免穿过紧的鞋子或高跟鞋;不要自行修剪鸡眼、老茧,避免用尖锐物品刮脚,以防受伤。

  定期检查足部:每天观察足部有无红肿、破损、水泡等,查看鞋子是否合脚;每月至少请医生检查一次足部,尤其是已有神经或血管病变的患者。

  保护下肢血管:戒烟(吸烟会加重血管狭窄),适当进行步行等下肢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休息时可适当抬高下肢。

  五、如何治疗糖尿病足?

  一旦出现足部问题,需尽早干预,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

  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基础指标,为足部修复创造条件;

  对于缺血性病变,可能需要药物改善循环或手术疏通血管;

  出现伤口时,及时清洁、消毒,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必要时进行伤口敷料更换或手术治疗;

  严重坏疽、保守治疗无效时,为防止感染扩散,可能需要截肢,但这是万不得已的选择。

  糖尿病足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防、不可治。它的发生与血糖控制、足部护理、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是糖尿病管理“木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那块短板。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与其等到足部出现问题再恐慌就医,不如从确诊之日起就绷紧“预防足病”这根弦——严格控制血糖,呵护每一寸足部皮肤,关注下肢的细微变化。记住,对糖尿病足来说,“防”永远比“治”更有效,更能守护我们正常行走、享受生活的权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