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质控员与医生的默契战,如何高效协作保障安全

2025-08-15 09:35:31 东莞市中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科 苏瀚清

  清晨7点50分,手术室外的灯亮起,表示新一天的手术即将开始。麻醉师、护士和外科医生都在紧张地做着准备。这时,一位穿着白色工作服、手里拿着记录板的人悄悄走了进来——他不是来做手术的医生,而是医院的质控员。他扫视了一圈手术室,确认器械摆放整齐、手术刀已经消毒、无菌布覆盖到位。外科医生抬起头,跟他对视了一秒,微微点头,什么都没说——这种眼神交流,已经是多年合作的默契。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质控员并不负责直接治疗病人,但他就像一位“隐形的守护者”,从门诊到病房,从手术室到医技科室,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的任务,是把每一个细节都盯紧,把风险挡在病人面前,让医生能专注于治病救人,让病人多一份安全保障。

  一、质控员是谁?他们在医院里做什么?

  很多人去医院,只会关注“我挂的是什么科、哪个医生给我看病”,很少会注意到医院里还有一群不穿白大褂、但同样重要的人——质控员。可以把质控员想象成医院里的“安全监控员”+“提醒器”。他们的工作目标很明确:确保医院的每一步诊疗流程都安全、规范、高质量。就像高速公路上的监控系统一样,不是为了“抓人”,而是为了避免事故发生。

  质控员管理不仅是盯着自己手上的那份工作,更是要把一套完整的质量安全流程建立起来。比如,病人出现危急值报告处理的流程、手术前医生需要核查的信息、治疗过程中病历记录是否及时完整……这些细则都要由质控员制定或优化,并且监督全院医护技术人员严格执行。只有流程清晰,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和医生的关系呢?绝不是“盯着找茬”。相反,他们和医生更像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医生专注于救人,质控员则为医生“扫雷”,清除可能威胁患者安全的隐患。正是这种分工,让整个医疗过程更加稳妥和高效。

  二、医生与质控员的“默契战”如何形成

  刚开始接触时,医生和质控员的关系可能有点微妙——医生忙着救人,有时候会觉得质控员的检查有些“啰嗦”;质控员也怕医生觉得自己是在挑毛病。但真正的默契,正是在一次次合作中慢慢培养出来的。

  相互信任是第一步。质控员需要熟悉医生的工作节奏,比如哪个医生术前喜欢自己再核对一次病人信息、哪个科室在查房时更注重影像资料。医生也会慢慢发现,质控员的提醒并不是多此一举,而是帮他们堵住了风险漏洞——比如病历书写中关键病程记录不完整,质控员指出后补全,避免后续医疗纠纷中因记录不全陷入被动……

  这种经历,让医生对质控员的信赖大大增加。

  及时沟通是默契的催化剂。质控员发现问题,不会拐弯抹角,而是第一时间把情况说清楚,比如:“这个处方请核对一下,好像和病历记录不一致。”医生听到后立刻确认,而不是等到出了问题再追责。这样高效的沟通,节省了时间,也减少了误解。

  共同目标是最牢固的纽带。无论是医生还是质控员,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让患者安全、顺利地康复。医生通过专业技术治病救人,质控员通过严密把关减少差错,两者互补,就像一场接力赛,一个冲锋在前,一个守护在后。

  长期磨合让这种合作越来越顺畅。刚开始可能需要多次确认、反复沟通,到后来,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明白彼此的意思。手术室里,质控员走到某个位置,医生就知道是在核对器械;查房时,质控员翻到病历的某一页,医生立刻明白是记录不完整需要补充。这种无声的配合,正是多年并肩作战的结果。

  三、协作的核心环节

  1.病历管理与病历质控

  病历并不是医生写完就算了事,它既是患者病情和治疗过程的“全纪录”,也是发生纠纷时的重要法律凭证。质控员会对病历进行严格的审核,看看诊断是否清楚、用药记录是否完整、手术记录是否详实。对医生来说,这不仅是帮他们补全信息,更是给患者的诊疗安全加了一层保险。质控员在病历管理上的工作,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严、细、全、快:

  严:审核标准严格。病历的每一项记录都要符合国家和医院的规范,比如诊断要写全称、日期时间要精确、用药记录要清楚。

  细:检查到细节。比如医生写“术中情况正常”,质控员会确认是否需要补充更具体的描述,如切口大小、出血量、手术用时等。

  全:内容完整。缺少任何一个关键环节的记录,都可能在后续治疗或法律环节留下漏洞。

  快:发现问题立即反馈,督促及时补录,避免拖延导致信息遗忘或数据缺失。

  2.组织医疗质量控制计划,开展自查

  每年,质控员都会根据医院整体目标、上一年的质量问题以及国家相关规定,协助各个科室量身制定本科的年度医疗质量控制计划。这个计划就像一份“安全路线图”,明确了要达成的质量目标、需要改进的重点环节,以及检查时间表。但质控员不仅是“制定人”,还是“陪跑员”——他们会走进各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协助大家落实这些计划,比如指导科室怎么开展病历规范书写、病案首页规范填写、药耗费用监控等。

  3.监督、检查临床医技科室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的情况

  “医疗核心制度”听起来很专业,其实就是医院里必须严格执行的“安全铁律”,比如:三查七对(检查病人、药品、操作的关键环节),术前讨论制度(手术前必须多名医生共同评估),交接班制度(患者信息交接要详细完整),病历书写规范,知情同意制度(患者要充分了解并同意治疗方案)。质控员定期监督检查临床、医技科室的核心制度落实情况,汇总、分析检查结果,反馈科室落实整改。

  4.药品及耗材费用管理控制

  医疗不仅要安全,也要经济合理。质控员会关注药品和医疗耗材的使用情况,防止浪费或不必要的开支。例如,同样的手术,是否可以用更经济但效果相同的耗材?某种高价药物是否真的适合患者病情?质控员会和医生讨论这些问题,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帮助患者节省开销。这既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也让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

  5.不良事件的核心作用

  在医院里,随时都可能发生紧急状况,比如患者出现过敏反应、重症病人抢救、手术过程中意外出血等。质控员一旦察觉到可能的不良事件苗头,就会立即拉响“安全警报”,提醒临床医生迅速反应。根据不良事件的不同类别和严重性协助医生进行处理并实施整改。

  这些环节,看似细碎,却像一张无形的安全网,把患者牢牢托住。医生和质控员在其中分工不同,但目标一致:让每一次诊疗都安全、合理、有效。

  四、“默契战”带来的好处

  1.减少差错率——把潜在错误消灭在萌芽阶段

  在医疗中,很多差错并不是医生技术不好,而是信息遗漏、流程疏忽造成的。质控员的存在,就像多加了一道“安全滤网”。比如,在质控术前病人病历时发现病人信息错误或者存在遗漏。这些问题如果被提前发现,就能避免变成严重事故。可以说,他们是把风险挡在病房门外的人。

  2.提升效率——医生能安心专注治疗,质控员负责安全监控

  如果医生要自己检查所有流程细节,势必会分散精力。而有了质控员,医生可以放心把流程把关的任务交给他们,自己则集中火力在诊断和治疗上。就像比赛中有教练帮忙观察战局,运动员就能专心跑好每一步,这样效率和质量都能提升。

  3.降低不必要的医疗成本——让治疗既安全又经济

  有时候,医疗成本增加并不是因为病情严重,而是因为资源浪费,比如不必要的高价药、一次性耗材使用不当。质控员会和医生一起评估,能不能用效果相同但更经济的药品?耗材能否按需取用而不是多拿?这样的控制既不影响治疗效果,又能为患者省下一笔费用,特别是在长期治疗的患者身上,差别会非常明显。

  4.患者更安心——多一层保障,少一分担忧

  对患者和家属来说,治疗过程充满未知和担心。而当他们知道,除了医生,还有质控员在默默守护,就会多一份踏实。有人盯细节、有人防差错,这种双保险能让患者更安心地配合治疗,也更愿意信任医院的整体服务。

  很多时候,你在病房走廊里看到的,只是医生和质控员之间一个点头、一次对视,甚至一句不经意的“嗯,没问题”。但在那背后,可能是几十个细节被反复确认,可能是一次潜在风险被悄悄化解。这些看不见的努力,换来的,是患者治疗过程的平稳、安全和信任。医疗,是关乎生命的事业。每一次默契的配合,都是对患者健康的一次郑重承诺。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团队协作,我们才能更笃定地相信——无论是在手术台上,还是在病房里,安全始终被牢牢守护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